台湾工业地理
- 1. 為取得最低成本,最高利潤 工業區位 韋伯的假設 工業區位的變遷 全球分工 生產體系改變 生產:機械化、專業化 產品:標準化、規格化 產品生命週期短 時空收斂 必須不斷創新和轉移以獲得利潤 技術轉移容易 區位聚集 區位擴散 區位專業化 產業群聚 產業外移 生產組織整合
- 2. 戰後重建 進口替代 出口擴張 加工出口區 農村工業區 第二次 進口替代 出口擴張 保護主義 工業化 重化工業 (十大建設) 部之a業外移 勞資上漲 基礎設施不足 石油危機 產業升級 二次石油危機、缺乏原料、台幣升值 產業升級 策略性工業 產業再升級 台灣工業發展史 ( 台灣工業史蹟館網頁 http://industry.nstm.gov.tw ) 高科技工業 加工出口區轉型
- 3. 日治 光復 1953 1965 1976 1991 政策 農業台灣 以農業發展工業 進口替代 出口擴張 資本、策略性工業 高科技產業 實施 農業設施、農業組織 375 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 節省外匯 提供就業 拓展國外市場 增加外匯 工資提高、為增加獲利 區位優勢消失、產業升級 產業類別 農產加工業 水泥、玻璃、紡織等 三大加工出口區 十大建設 ( 重工業 ) 經濟建設十年計劃 ( 技術密集 ) 國家建設六年計劃 ( 通訊、半導體、航太等十大新興工業 )
- 4. 第 7 章 臺灣工業發展與問題 第一節 工業發展政策與產業結構變遷 第二節 產業區位的轉移—以精密機械工業為例 第三節 工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废五金的故事
- 6. 战后重建时期 ( 1945 ~ 1952 年) 战后重建时期 「以 農業發展工業」 配合農業土地改革 「美援」 農業增產 緩解原物料缺乏困境 代表性工業:製糖 和農產加工業 優先發展工業:電力、肥料及 紡織工業
- 8. 進口替代時期( 1953 ~ 1964 年) 進口替代時期 目標:「發展勞力密集的進口替代民生必需品工業」 外匯管制、進口管制、規定自製率、保護關稅(由 20 %以下驟升為 30 %以上)、低糧價、資金融通等。 保護主義措施 水泥、玻璃、紡織、肥料、造紙、麵粉、 自行車、裁縫機與電器等 代表性工業
- 12. 出口擴張 時期 ( 1965 ~ 1975 年) 出口扩张时期 工業發展政策 :「獎勵投資、發展出口工業、拓展國外市場」 簡 化匯率、放寬進口限制、實施「獎勵投資條例」、「外 銷貸款通則」、制定「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等。 財經改革措施 設立高雄、楠梓、臺中三個加工出口區
- 15. 工業區類型:依位置分類 類型 都市型工業區 地方資源型工業區 農村工業區 分布 位於都市和都市附近 位於資源產地附近 位於鄉村 目的 藉以利用都市的高級技術或充裕勞力。 為便利取得當地資源。 加速農村建設。緩和農村人口和外流。均衡城鄉發展。 實例 臺灣大部分工業區均屬此類。 如花蓮美崙工業區。利用當地大理石。 埤頭工業區元長工業區竹山工業區
- 17. 資本密集與策略性工业时期 ( 1976 ~ 1990 年) 策略性工业时期 1974 年提出「十項建設計畫」:發展重化工業,和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 1979 年擬定的「經濟建設十年計畫」:發展附加價值高、能源密集度較低的策略性工業 1980 年成立的 新竹科學園區 自製生產化纖、塑膠、鋼鐵等工業原料(又稱為第二次進口替代)
- 20. 高科技工业时期 ( 1991 年~迄今) 高科技工业时期 政策目標:「加速產業升級」 關鍵性產業:十大新興高科技工業 2000 年:「綠色矽島」願景 2002 年:「產業高值化計畫」 -- 「兩兆雙星產業」
- 24. 精密機械工業 精密機械意即可從事微米( 10 -6 m )尺寸製程的機械 產品 從大型金屬切削工具機、紡織及成衣機械、汽車零組件 到精細的電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皆屬其應用範圍。 臺灣是全球排名第四大的工具機出口國
- 25. 交通區位 台中港 精密機械以外銷為主 聚集經濟 區域專業化 ( 台灣 W4) 全球化:中國競爭 產業外移 形成國際分工 ( 技術在台,生產在中國 ) 區位再造 ( 中科 ) 廠商回流 台灣製造品牌 免稅優惠
- 30. 臺商回流 臺商回流 2006 年在 臺中、嘉義闢建「精密機械創新科技區」,廠商中一成以上屬於回流的臺商。 Made in Taiwan 出口:價格具有競爭力、享有免關稅優惠。 臺北國際工具機展,吸引國 內外廠商前往參觀。
- 34. 1946 年,當 臺灣 為了取得便宜的原料,而從國外大量進口廢棄電器用品、汽車、電纜線時, 灣裡 也加入這個行列,成為廢五金工業的代表。 废五金的故事
- 44. 港都拆船業 曾經冠全球 中國時報 2007.04.09 袁庭堯 / 高雄報導 ???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防止美軍艦艇奇襲實施「封港」,在高雄港口入口處鑿沈 178 艘大小船,僅讓 300 噸以下小船通行。當年的戰略,卻意外開啟台灣的拆船業,拆船業者努力打撈拆除沈船,不但讓高雄港躍居世界第三大的貨櫃港,也讓台灣拿下拆船業世界第一的寶座,寫下另類台灣奇蹟。 ? ??? 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於民國 36 年開放沈船打撈清理,初期以新濱碼頭為基地,民國 47 年移至 11 、 12 號碼頭,沈船上的廢棄物經整理後仍堪用,於是臨近的公園路成為拆船業廢五金集散地,成為許多業者或民眾尋寶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