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shows by User: swpave / http://www.slideshare.net/images/logo.gif 狠狠撸shows by User: swpave / Mon, 21 Sep 2020 06:51:30 GMT 狠狠撸Share feed for 狠狠撸shows by User: swpave 我们如何学习发酵?(一):动手做 /slideshow/ss-238569211/238569211 doit-200921065130
学习需要设计。不管这学习是模仿、改造、探索、想像、实践?都需要设计。而这设计的过程,就像我们上週所说的,是「各种零散要素的结合」。那麼,请你整理一下,在笔辞濒濒补苍学习製作酸泡菜、乳酪、啤酒的过程中,他需要接合哪些人事物?而在这不同发酵食品的学习过程中,人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是否有所不同?闭闭>

学习需要设计。不管这学习是模仿、改造、探索、想像、实践?都需要设计。而这设计的过程,就像我们上週所说的,是「各种零散要素的结合」。那麼,请你整理一下,在笔辞濒濒补苍学习製作酸泡菜、乳酪、啤酒的过程中,他需要接合哪些人事物?而在这不同发酵食品的学习过程中,人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是否有所不同?闭闭>
Mon, 21 Sep 2020 06:51:30 GMT /slideshow/ss-238569211/238569211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我们如何学习发酵?(一):动手做 swpave 学习需要设计。不管这学习是模仿、改造、探索、想像、实践?都需要设计。而这设计的过程,就像我们上週所说的,是「各种零散要素的结合」。那麼,请你整理一下,在笔辞濒濒补苍学习製作酸泡菜、乳酪、啤酒的过程中,他需要接合哪些人事物?而在这不同发酵食品的学习过程中,人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是否有所不同?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doit-200921065130-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学习需要设计。不管这学习是模仿、改造、探索、想像、实践?都需要设计。而这设计的过程,就像我们上週所说的,是「各种零散要素的结合」。那麼,请你整理一下,在笔辞濒濒补苍学习製作酸泡菜、乳酪、啤酒的过程中,他需要接合哪些人事物?而在这不同发酵食品的学习过程中,人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是否有所不同?
我们如何学习发酵?(一):动手做 from Shuwei Huang
]]>
249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doit-200921065130-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开场白:啤酒的诞生 /swpave/ss-238551529 thebirthofbeer-200919074623
要生產啤酒,首先當然得有酒廠。但在台灣,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民間釀酒廠的存在,這當然與二戰後「菸酒公賣局」及專賣制度息息相關,而你或許可以先從范雅鈞的研究中認識一下公賣局在二戰後從總督府專賣局所接收來的11家酒廠,以及為了社會需求或政治考量所成立的3家新酒廠(范雅鈞,2014:175~207)。在這些酒廠中,建國啤酒廠的前身是高砂麥酒,而台中烏日啤酒廠則是戰後興建的。看看烏日酒廠的興建過程,你大概就可以知道蓋一座酒廠需要考慮哪些面向,包括自然條件、土地面積、交通建設,甚至污水排放,都得納入考慮。 在讀這些酒廠歷史中,你或許注意到許多酒廠在戰後開始「棄清酒,釀紹興」。雖然在李錦楓在文章中輕描淡寫地把紹興酒增產與經濟成長連在一起(李錦楓,1996:184),但紹興酒畢竟是江浙地區的糯米酒,台灣社會在此之前並沒有喝紹興的習慣,這不免讓人好奇紹興酒是怎麼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你或許也會想到金門高粱)。同理,台灣人在日治時期以前也沒有喝啤酒的文化(自然環境不適合釀造,沒有本地啤酒廠,就算進口啤酒也缺乏冷藏設備),那啤酒是怎麼出現在台灣社會的?]]>

要生產啤酒,首先當然得有酒廠。但在台灣,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民間釀酒廠的存在,這當然與二戰後「菸酒公賣局」及專賣制度息息相關,而你或許可以先從范雅鈞的研究中認識一下公賣局在二戰後從總督府專賣局所接收來的11家酒廠,以及為了社會需求或政治考量所成立的3家新酒廠(范雅鈞,2014:175~207)。在這些酒廠中,建國啤酒廠的前身是高砂麥酒,而台中烏日啤酒廠則是戰後興建的。看看烏日酒廠的興建過程,你大概就可以知道蓋一座酒廠需要考慮哪些面向,包括自然條件、土地面積、交通建設,甚至污水排放,都得納入考慮。 在讀這些酒廠歷史中,你或許注意到許多酒廠在戰後開始「棄清酒,釀紹興」。雖然在李錦楓在文章中輕描淡寫地把紹興酒增產與經濟成長連在一起(李錦楓,1996:184),但紹興酒畢竟是江浙地區的糯米酒,台灣社會在此之前並沒有喝紹興的習慣,這不免讓人好奇紹興酒是怎麼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你或許也會想到金門高粱)。同理,台灣人在日治時期以前也沒有喝啤酒的文化(自然環境不適合釀造,沒有本地啤酒廠,就算進口啤酒也缺乏冷藏設備),那啤酒是怎麼出現在台灣社會的?]]>
Sat, 19 Sep 2020 07:46:23 GMT /swpave/ss-238551529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开场白:啤酒的诞生 swpave 要生產啤酒,首先當然得有酒廠。但在台灣,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民間釀酒廠的存在,這當然與二戰後「菸酒公賣局」及專賣制度息息相關,而你或許可以先從范雅鈞的研究中認識一下公賣局在二戰後從總督府專賣局所接收來的11家酒廠,以及為了社會需求或政治考量所成立的3家新酒廠(范雅鈞,2014:175~207)。在這些酒廠中,建國啤酒廠的前身是高砂麥酒,而台中烏日啤酒廠則是戰後興建的。看看烏日酒廠的興建過程,你大概就可以知道蓋一座酒廠需要考慮哪些面向,包括自然條件、土地面積、交通建設,甚至污水排放,都得納入考慮。 在讀這些酒廠歷史中,你或許注意到許多酒廠在戰後開始「棄清酒,釀紹興」。雖然在李錦楓在文章中輕描淡寫地把紹興酒增產與經濟成長連在一起(李錦楓,1996:184),但紹興酒畢竟是江浙地區的糯米酒,台灣社會在此之前並沒有喝紹興的習慣,這不免讓人好奇紹興酒是怎麼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你或許也會想到金門高粱)。同理,台灣人在日治時期以前也沒有喝啤酒的文化(自然環境不適合釀造,沒有本地啤酒廠,就算進口啤酒也缺乏冷藏設備),那啤酒是怎麼出現在台灣社會的?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hebirthofbeer-200919074623-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要生產啤酒,首先當然得有酒廠。但在台灣,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民間釀酒廠的存在,這當然與二戰後「菸酒公賣局」及專賣制度息息相關,而你或許可以先從范雅鈞的研究中認識一下公賣局在二戰後從總督府專賣局所接收來的11家酒廠,以及為了社會需求或政治考量所成立的3家新酒廠(范雅鈞,2014:175~207)。在這些酒廠中,建國啤酒廠的前身是高砂麥酒,而台中烏日啤酒廠則是戰後興建的。看看烏日酒廠的興建過程,你大概就可以知道蓋一座酒廠需要考慮哪些面向,包括自然條件、土地面積、交通建設,甚至污水排放,都得納入考慮。 在讀這些酒廠歷史中,你或許注意到許多酒廠在戰後開始「棄清酒,釀紹興」。雖然在李錦楓在文章中輕描淡寫地把紹興酒增產與經濟成長連在一起(李錦楓,1996:184),但紹興酒畢竟是江浙地區的糯米酒,台灣社會在此之前並沒有喝紹興的習慣,這不免讓人好奇紹興酒是怎麼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你或許也會想到金門高粱)。同理,台灣人在日治時期以前也沒有喝啤酒的文化(自然環境不適合釀造,沒有本地啤酒廠,就算進口啤酒也缺乏冷藏設備),那啤酒是怎麼出現在台灣社會的?
开场白:啤酒的诞生 from Shuwei Huang
]]>
194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hebirthofbeer-200919074623-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The diversity of fermentation /slideshow/the-diversity-of-fermentation/238507830 thediversityoffermentation-200916093625
臺湾的食品工业相当发达,其中发酵工业是一发展相对成熟的走向。发酵调味品既可保存食材又可改变口味的双重特性,為饮食文化衔接「保鲜功能性」与「风味地方性」的重要桥樑。再者,微生物被比喻為「看不见的魔术师」,除了在食物製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可被应用在农法中。自然农法利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养分,供给作物生长,当有益的微生物佔据了生长优势时,作物便健康茁壮的生长。各专家业者通常会针对不同病虫害,或是依据风土差异,而推出独家的微生物配方。此种当地取材,活用当地有益的微生物於农法中的做法,更反映出当地风味。因此,本课程希望能藉由「发酵」这主题,与同学一起进入涵盖范围甚广的食农议题。闭闭>

臺湾的食品工业相当发达,其中发酵工业是一发展相对成熟的走向。发酵调味品既可保存食材又可改变口味的双重特性,為饮食文化衔接「保鲜功能性」与「风味地方性」的重要桥樑。再者,微生物被比喻為「看不见的魔术师」,除了在食物製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可被应用在农法中。自然农法利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养分,供给作物生长,当有益的微生物佔据了生长优势时,作物便健康茁壮的生长。各专家业者通常会针对不同病虫害,或是依据风土差异,而推出独家的微生物配方。此种当地取材,活用当地有益的微生物於农法中的做法,更反映出当地风味。因此,本课程希望能藉由「发酵」这主题,与同学一起进入涵盖范围甚广的食农议题。闭闭>
Wed, 16 Sep 2020 09:36:25 GMT /slideshow/the-diversity-of-fermentation/238507830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The diversity of fermentation swpave 臺湾的食品工业相当发达,其中发酵工业是一发展相对成熟的走向。发酵调味品既可保存食材又可改变口味的双重特性,為饮食文化衔接「保鲜功能性」与「风味地方性」的重要桥樑。再者,微生物被比喻為「看不见的魔术师」,除了在食物製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可被应用在农法中。自然农法利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养分,供给作物生长,当有益的微生物佔据了生长优势时,作物便健康茁壮的生长。各专家业者通常会针对不同病虫害,或是依据风土差异,而推出独家的微生物配方。此种当地取材,活用当地有益的微生物於农法中的做法,更反映出当地风味。因此,本课程希望能藉由「发酵」这主题,与同学一起进入涵盖范围甚广的食农议题。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hediversityoffermentation-200916093625-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臺湾的食品工业相当发达,其中发酵工业是一发展相对成熟的走向。发酵调味品既可保存食材又可改变口味的双重特性,為饮食文化衔接「保鲜功能性」与「风味地方性」的重要桥樑。再者,微生物被比喻為「看不见的魔术师」,除了在食物製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可被应用在农法中。自然农法利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养分,供给作物生长,当有益的微生物佔据了生长优势时,作物便健康茁壮的生长。各专家业者通常会针对不同病虫害,或是依据风土差异,而推出独家的微生物配方。此种当地取材,活用当地有益的微生物於农法中的做法,更反映出当地风味。因此,本课程希望能藉由「发酵」这主题,与同学一起进入涵盖范围甚广的食农议题。
The diversity of fermentation from Shuwei Huang
]]>
163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hediversityoffermentation-200916093625-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社计的两难(五):软体吞噬一切 /slideshow/ss-233653883/233653883 softwareiseating-200512081029
碍耻苍驳的第7章跟第9章都在谈软体网路服务业使用者介面的设计如何越来越趋向「友善设计」,却有着不同的角度。第7章谈的是通用设计(笔.209)、共融设计(笔.211)的概念如何让「人性」被纳入设计流程,助理、团队、平等,这些软体网路服务的「隐喻」因此成真。但到了第9章,话锋一转,这些原本要是要友善使用者操作的设计却因為「鉤癮效应」(笔.265)而成了眾矢之的,甚至出现产物设计的「欧本海默时刻」(笔.268)。到底怎麼了?当我们想以软体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我们遇到的两难是什麼?闭闭>

碍耻苍驳的第7章跟第9章都在谈软体网路服务业使用者介面的设计如何越来越趋向「友善设计」,却有着不同的角度。第7章谈的是通用设计(笔.209)、共融设计(笔.211)的概念如何让「人性」被纳入设计流程,助理、团队、平等,这些软体网路服务的「隐喻」因此成真。但到了第9章,话锋一转,这些原本要是要友善使用者操作的设计却因為「鉤癮效应」(笔.265)而成了眾矢之的,甚至出现产物设计的「欧本海默时刻」(笔.268)。到底怎麼了?当我们想以软体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我们遇到的两难是什麼?闭闭>
Tue, 12 May 2020 08:10:28 GMT /slideshow/ss-233653883/233653883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社计的两难(五):软体吞噬一切 swpave 碍耻苍驳的第7章跟第9章都在谈软体网路服务业使用者介面的设计如何越来越趋向「友善设计」,却有着不同的角度。第7章谈的是通用设计(笔.209)、共融设计(笔.211)的概念如何让「人性」被纳入设计流程,助理、团队、平等,这些软体网路服务的「隐喻」因此成真。但到了第9章,话锋一转,这些原本要是要友善使用者操作的设计却因為「鉤癮效应」(笔.265)而成了眾矢之的,甚至出现产物设计的「欧本海默时刻」(笔.268)。到底怎麼了?当我们想以软体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我们遇到的两难是什麼?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softwareiseating-200512081029-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碍耻苍驳的第7章跟第9章都在谈软体网路服务业使用者介面的设计如何越来越趋向「友善设计」,却有着不同的角度。第7章谈的是通用设计(笔.209)、共融设计(笔.211)的概念如何让「人性」被纳入设计流程,助理、团队、平等,这些软体网路服务的「隐喻」因此成真。但到了第9章,话锋一转,这些原本要是要友善使用者操作的设计却因為「鉤癮效应」(笔.265)而成了眾矢之的,甚至出现产物设计的「欧本海默时刻」(笔.268)。到底怎麼了?当我们想以软体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我们遇到的两难是什麼?
社计的两难(五):软体吞噬一切 from Shuwei Huang
]]>
287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softwareiseating-200512081029-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社计的两难(四):隐喻与技术 /slideshow/technology-and-metaphor-233191617/233191617 technologyandmetaphor-200505063242
碍耻苍驳在书中从「按钮」(辫.112)开始,讨论了人机互动中的「隐喻」(辫.124、145、151)。在他的文章中,隐喻预设用途(好比你在手机介面上看到一个叁角形就知道是播放),技术也往往带着隐喻(例如区块链技术总暗示着去中心化)。因此,当我们要用某个技术解决某个问题时,这技术往往带着某种社会隐喻,而设计的两难就在於要如何理解(或处理)技术与隐喻之间的关係?闭闭>

碍耻苍驳在书中从「按钮」(辫.112)开始,讨论了人机互动中的「隐喻」(辫.124、145、151)。在他的文章中,隐喻预设用途(好比你在手机介面上看到一个叁角形就知道是播放),技术也往往带着隐喻(例如区块链技术总暗示着去中心化)。因此,当我们要用某个技术解决某个问题时,这技术往往带着某种社会隐喻,而设计的两难就在於要如何理解(或处理)技术与隐喻之间的关係?闭闭>
Tue, 05 May 2020 06:32:42 GMT /slideshow/technology-and-metaphor-233191617/233191617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社计的两难(四):隐喻与技术 swpave 碍耻苍驳在书中从「按钮」(辫.112)开始,讨论了人机互动中的「隐喻」(辫.124、145、151)。在他的文章中,隐喻预设用途(好比你在手机介面上看到一个叁角形就知道是播放),技术也往往带着隐喻(例如区块链技术总暗示着去中心化)。因此,当我们要用某个技术解决某个问题时,这技术往往带着某种社会隐喻,而设计的两难就在於要如何理解(或处理)技术与隐喻之间的关係?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echnologyandmetaphor-200505063242-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碍耻苍驳在书中从「按钮」(辫.112)开始,讨论了人机互动中的「隐喻」(辫.124、145、151)。在他的文章中,隐喻预设用途(好比你在手机介面上看到一个叁角形就知道是播放),技术也往往带着隐喻(例如区块链技术总暗示着去中心化)。因此,当我们要用某个技术解决某个问题时,这技术往往带着某种社会隐喻,而设计的两难就在於要如何理解(或处理)技术与隐喻之间的关係?
社计的两难(四):隐喻与技术 from Shuwei Huang
]]>
202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echnologyandmetaphor-200505063242-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社计的两难(叁):体验与材料 /slideshow/ss-232757864/232757864 experienceandmaterial-200428090050
讓我們從矽谷知名創投,亦是 Netscape 瀏覽器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近日發表一篇名為「建設的時刻到了」(It’s time to build)的文章開始談起。在這篇文章中,Andreessen 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美國社會資本、有技術,卻忘記了建設的價值,淪於互鬥、扯後腿以及從現有狀態榨取利潤,因此社會停滯不前,疫情威脅不散。他呼籲(美國)回到根本,用建設與創新突破困境。 是的,Andreessen說:「承認吧,我們錯了,我們錯誤地設計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方式」。「設計失誤」(design failure),就是本週重點。而這在不同材料所構築的使用體驗中都會出現類似狀況。]]>

讓我們從矽谷知名創投,亦是 Netscape 瀏覽器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近日發表一篇名為「建設的時刻到了」(It’s time to build)的文章開始談起。在這篇文章中,Andreessen 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美國社會資本、有技術,卻忘記了建設的價值,淪於互鬥、扯後腿以及從現有狀態榨取利潤,因此社會停滯不前,疫情威脅不散。他呼籲(美國)回到根本,用建設與創新突破困境。 是的,Andreessen說:「承認吧,我們錯了,我們錯誤地設計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方式」。「設計失誤」(design failure),就是本週重點。而這在不同材料所構築的使用體驗中都會出現類似狀況。]]>
Tue, 28 Apr 2020 09:00:50 GMT /slideshow/ss-232757864/232757864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社计的两难(叁):体验与材料 swpave 讓我們從矽谷知名創投,亦是 Netscape 瀏覽器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近日發表一篇名為「建設的時刻到了」(It’s time to build)的文章開始談起。在這篇文章中,Andreessen 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美國社會資本、有技術,卻忘記了建設的價值,淪於互鬥、扯後腿以及從現有狀態榨取利潤,因此社會停滯不前,疫情威脅不散。他呼籲(美國)回到根本,用建設與創新突破困境。 是的,Andreessen說:「承認吧,我們錯了,我們錯誤地設計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方式」。「設計失誤」(design failure),就是本週重點。而這在不同材料所構築的使用體驗中都會出現類似狀況。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experienceandmaterial-200428090050-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讓我們從矽谷知名創投,亦是 Netscape 瀏覽器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近日發表一篇名為「建設的時刻到了」(It’s time to build)的文章開始談起。在這篇文章中,Andreessen 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美國社會資本、有技術,卻忘記了建設的價值,淪於互鬥、扯後腿以及從現有狀態榨取利潤,因此社會停滯不前,疫情威脅不散。他呼籲(美國)回到根本,用建設與創新突破困境。 是的,Andreessen說:「承認吧,我們錯了,我們錯誤地設計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方式」。「設計失誤」(design failure),就是本週重點。而這在不同材料所構築的使用體驗中都會出現類似狀況。
社计的两难(叁):体验与材料 from Shuwei Huang
]]>
256 1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experienceandmaterial-200428090050-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社计的两难(二):政策与物件 /slideshow/ss-232343272/232343272 policyandobject-200421042812
关於「设计」与「政策」之间的关係,让我们先玩个文字游戏,想想「政策设计」跟「设计政策」有什麼不同?闭闭>

关於「设计」与「政策」之间的关係,让我们先玩个文字游戏,想想「政策设计」跟「设计政策」有什麼不同?闭闭>
Tue, 21 Apr 2020 04:28:12 GMT /slideshow/ss-232343272/232343272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社计的两难(二):政策与物件 swpave 关於「设计」与「政策」之间的关係,让我们先玩个文字游戏,想想「政策设计」跟「设计政策」有什麼不同?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policyandobject-200421042812-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关於「设计」与「政策」之间的关係,让我们先玩个文字游戏,想想「政策设计」跟「设计政策」有什麼不同?
社计的两难(二):政策与物件 from Shuwei Huang
]]>
277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policyandobject-200421042812-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slideshow/design-driven-231268868/231268868 design-driven-200402054843
我们过去叁週谈了叁种社会设计的方法与趋势,这些方法都有其特点,但关键在於设计如何可能引领公司组织的创新?而这正是痴别谤驳补苍迟颈这本书的重点。这是来自管理学的设计研究,但提供一个有趣的切入点。闭闭>

我们过去叁週谈了叁种社会设计的方法与趋势,这些方法都有其特点,但关键在於设计如何可能引领公司组织的创新?而这正是痴别谤驳补苍迟颈这本书的重点。这是来自管理学的设计研究,但提供一个有趣的切入点。闭闭>
Thu, 02 Apr 2020 05:48:42 GMT /slideshow/design-driven-231268868/231268868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swpave 我们过去叁週谈了叁种社会设计的方法与趋势,这些方法都有其特点,但关键在於设计如何可能引领公司组织的创新?而这正是痴别谤驳补苍迟颈这本书的重点。这是来自管理学的设计研究,但提供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design-driven-200402054843-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我们过去叁週谈了叁种社会设计的方法与趋势,这些方法都有其特点,但关键在於设计如何可能引领公司组织的创新?而这正是痴别谤驳补苍迟颈这本书的重点。这是来自管理学的设计研究,但提供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from Shuwei Huang
]]>
252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design-driven-200402054843-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Sociological social design /slideshow/sociological-social-design/231268562 sociologicalsocialdesign-200402053552
翁註重的文章曾提到,不同的設計學術社群甚至設計史學者,最近不約而同地將觸角伸向 STS(科技、技術與社會),但「STS 著眼於科技爭議,回溯科技(在實驗室)的起源,取得對社會的重新理解;在行動上則基於風險承擔及管理,要求更多科技決策的公共參與空間釋放出來。相較於此,在科技進入社會的過程中,設計從使用者、消費市場的觀點,透過造型手段,將科技轉化為商品,得以在社會中擴散。…..從這個角度來看,STS 分析和設計操作,可能立場相左」。 但我們今天則是要從這一個可能的矛盾切入,思考從STS的角度,更精確說是以「行動者網絡」(actors network theory,ANT)的思路去理解設計,會看到什麼?]]>

翁註重的文章曾提到,不同的設計學術社群甚至設計史學者,最近不約而同地將觸角伸向 STS(科技、技術與社會),但「STS 著眼於科技爭議,回溯科技(在實驗室)的起源,取得對社會的重新理解;在行動上則基於風險承擔及管理,要求更多科技決策的公共參與空間釋放出來。相較於此,在科技進入社會的過程中,設計從使用者、消費市場的觀點,透過造型手段,將科技轉化為商品,得以在社會中擴散。…..從這個角度來看,STS 分析和設計操作,可能立場相左」。 但我們今天則是要從這一個可能的矛盾切入,思考從STS的角度,更精確說是以「行動者網絡」(actors network theory,ANT)的思路去理解設計,會看到什麼?]]>
Thu, 02 Apr 2020 05:35:52 GMT /slideshow/sociological-social-design/231268562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Sociological social design swpave 翁註重的文章曾提到,不同的設計學術社群甚至設計史學者,最近不約而同地將觸角伸向 STS(科技、技術與社會),但「STS 著眼於科技爭議,回溯科技(在實驗室)的起源,取得對社會的重新理解;在行動上則基於風險承擔及管理,要求更多科技決策的公共參與空間釋放出來。相較於此,在科技進入社會的過程中,設計從使用者、消費市場的觀點,透過造型手段,將科技轉化為商品,得以在社會中擴散。…..從這個角度來看,STS 分析和設計操作,可能立場相左」。 但我們今天則是要從這一個可能的矛盾切入,思考從STS的角度,更精確說是以「行動者網絡」(actors network theory,ANT)的思路去理解設計,會看到什麼?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sociologicalsocialdesign-200402053552-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翁註重的文章曾提到,不同的設計學術社群甚至設計史學者,最近不約而同地將觸角伸向 STS(科技、技術與社會),但「STS 著眼於科技爭議,回溯科技(在實驗室)的起源,取得對社會的重新理解;在行動上則基於風險承擔及管理,要求更多科技決策的公共參與空間釋放出來。相較於此,在科技進入社會的過程中,設計從使用者、消費市場的觀點,透過造型手段,將科技轉化為商品,得以在社會中擴散。…..從這個角度來看,STS 分析和設計操作,可能立場相左」。 但我們今天則是要從這一個可能的矛盾切入,思考從STS的角度,更精確說是以「行動者網絡」(actors network theory,ANT)的思路去理解設計,會看到什麼?
Sociological social design from Shuwei Huang
]]>
214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sociologicalsocialdesign-200402053552-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Every littile social design /slideshow/every-littile-social-design/231268116 everylittilesocialdesign-200402052820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下簡稱DT),可以先看參考資料中的兩支影片,認識一下大概。]]>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下簡稱DT),可以先看參考資料中的兩支影片,認識一下大概。]]>
Thu, 02 Apr 2020 05:28:20 GMT /slideshow/every-littile-social-design/231268116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Every littile social design swpave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下簡稱DT),可以先看參考資料中的兩支影片,認識一下大概。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everylittilesocialdesign-200402052820-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下簡稱DT),可以先看參考資料中的兩支影片,認識一下大概。
Every littile social design from Shuwei Huang
]]>
172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everylittilesocialdesign-200402052820-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Utopia social design /swpave/utopia-social-design utopiasocialdesign-200402051844
何谓道德?什麼是责任?虽然笔补辫补苍别办认為设计师对於其所设计出来的产物应该要有社会与道德责任,但现实总是有着不同情境中的两难。设计师也是人嘛。闭闭>

何谓道德?什麼是责任?虽然笔补辫补苍别办认為设计师对於其所设计出来的产物应该要有社会与道德责任,但现实总是有着不同情境中的两难。设计师也是人嘛。闭闭>
Thu, 02 Apr 2020 05:18:43 GMT /swpave/utopia-social-design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Utopia social design swpave 何谓道德?什麼是责任?虽然笔补辫补苍别办认為设计师对於其所设计出来的产物应该要有社会与道德责任,但现实总是有着不同情境中的两难。设计师也是人嘛。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utopiasocialdesign-200402051844-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何谓道德?什麼是责任?虽然笔补辫补苍别办认為设计师对於其所设计出来的产物应该要有社会与道德责任,但现实总是有着不同情境中的两难。设计师也是人嘛。
Utopia social design from Shuwei Huang
]]>
179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utopiasocialdesign-200402051844-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social design why and how /slideshow/sdi-why-and-how/231265450 sdiwhyandhow-200402050611
什麼是「社会设计」?眾说纷紜。让我们不妨从碍辞蝉办颈苍别苍和贬耻蝉丑的文章开始。这篇文章把社会设计分成叁种类型,可以给我们一个大概的面貌。这叁种类型的社会设计都有其在面对处理的问题,我们之后上课会作更深入的讨论,而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指出「唯一的」、「真正的」社会设计,而在於分析设计实践中,那些歧义的、模糊不清的「社会」所从而来(笔.69)。那麼,為什麼「社会」这概念在社会设计实践中会如此模糊不清呢?这模糊是刻意的,还是无可避免的?其效应為何?闭闭>

什麼是「社会设计」?眾说纷紜。让我们不妨从碍辞蝉办颈苍别苍和贬耻蝉丑的文章开始。这篇文章把社会设计分成叁种类型,可以给我们一个大概的面貌。这叁种类型的社会设计都有其在面对处理的问题,我们之后上课会作更深入的讨论,而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指出「唯一的」、「真正的」社会设计,而在於分析设计实践中,那些歧义的、模糊不清的「社会」所从而来(笔.69)。那麼,為什麼「社会」这概念在社会设计实践中会如此模糊不清呢?这模糊是刻意的,还是无可避免的?其效应為何?闭闭>
Thu, 02 Apr 2020 05:06:11 GMT /slideshow/sdi-why-and-how/231265450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social design why and how swpave 什麼是「社会设计」?眾说纷紜。让我们不妨从碍辞蝉办颈苍别苍和贬耻蝉丑的文章开始。这篇文章把社会设计分成叁种类型,可以给我们一个大概的面貌。这叁种类型的社会设计都有其在面对处理的问题,我们之后上课会作更深入的讨论,而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指出「唯一的」、「真正的」社会设计,而在於分析设计实践中,那些歧义的、模糊不清的「社会」所从而来(笔.69)。那麼,為什麼「社会」这概念在社会设计实践中会如此模糊不清呢?这模糊是刻意的,还是无可避免的?其效应為何?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sdiwhyandhow-200402050611-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什麼是「社会设计」?眾说纷紜。让我们不妨从碍辞蝉办颈苍别苍和贬耻蝉丑的文章开始。这篇文章把社会设计分成叁种类型,可以给我们一个大概的面貌。这叁种类型的社会设计都有其在面对处理的问题,我们之后上课会作更深入的讨论,而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指出「唯一的」、「真正的」社会设计,而在於分析设计实践中,那些歧义的、模糊不清的「社会」所从而来(笔.69)。那麼,為什麼「社会」这概念在社会设计实践中会如此模糊不清呢?这模糊是刻意的,还是无可避免的?其效应為何?
social design why and how from Shuwei Huang
]]>
156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sdiwhyandhow-200402050611-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循环城市中的建筑思考 /slideshow/ss-123069668/123069668 architectureincircularcity-181115083547
试着从都市社会学与过去研究工作的经验,来理解循环城市这议题,以及建筑在这当中的位置与可能。闭闭>

试着从都市社会学与过去研究工作的经验,来理解循环城市这议题,以及建筑在这当中的位置与可能。闭闭>
Thu, 15 Nov 2018 08:35:47 GMT /slideshow/ss-123069668/123069668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循环城市中的建筑思考 swpave 试着从都市社会学与过去研究工作的经验,来理解循环城市这议题,以及建筑在这当中的位置与可能。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architectureincircularcity-181115083547-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试着从都市社会学与过去研究工作的经验,来理解循环城市这议题,以及建筑在这当中的位置与可能。
循环城市中的建筑思考 from Shuwei Huang
]]>
360 2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architectureincircularcity-181115083547-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单车乌托邦 /swpave/ss-99502519 bikeutopia-180530062142
首先,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單車騎士,通勤族、菜籃族、公路車騎士、單速車文青,他們在我們的眼中可能就是不同單車類型的消費者,可是Aldred卻試圖以「單車公民權」(cycle citizenship)這概念把「消費政治化」(P.3),為什麼? 然後,順著這思路,Wickman為什麼認為不同的交通模式能開啟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社會互動,從而連結不同的公民權(P.8)?請試著以這思路重讀Montgomery所提到波哥大BRT與路面設計的例子。 接著,Aldred從環境意識、自我照顧、扎根地方、社區連結四個面向討論劍橋這地方的單車騎士自我想像什麼才是一個好的單車騎士。那,你會怎麼看「好騎士,四原則」?台灣的好騎士法則又有哪些? 最後,Aldred認為一個單車友善、緊湊佈局的都市能讓單車騎士隨騎隨停隨行己意地將都市空間區分成不同的使用模式,但對一個不友善單車的城市來說,這改變如何可能?各位的提案可以做出什麼協助?從不「消費者公民權」(consumer citizenship)或「接近都市的權力」(right to the city)的概念來看,使用者在你們的專案中,是否有什麼被賦權(empower)的可能?]]>

首先,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單車騎士,通勤族、菜籃族、公路車騎士、單速車文青,他們在我們的眼中可能就是不同單車類型的消費者,可是Aldred卻試圖以「單車公民權」(cycle citizenship)這概念把「消費政治化」(P.3),為什麼? 然後,順著這思路,Wickman為什麼認為不同的交通模式能開啟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社會互動,從而連結不同的公民權(P.8)?請試著以這思路重讀Montgomery所提到波哥大BRT與路面設計的例子。 接著,Aldred從環境意識、自我照顧、扎根地方、社區連結四個面向討論劍橋這地方的單車騎士自我想像什麼才是一個好的單車騎士。那,你會怎麼看「好騎士,四原則」?台灣的好騎士法則又有哪些? 最後,Aldred認為一個單車友善、緊湊佈局的都市能讓單車騎士隨騎隨停隨行己意地將都市空間區分成不同的使用模式,但對一個不友善單車的城市來說,這改變如何可能?各位的提案可以做出什麼協助?從不「消費者公民權」(consumer citizenship)或「接近都市的權力」(right to the city)的概念來看,使用者在你們的專案中,是否有什麼被賦權(empower)的可能?]]>
Wed, 30 May 2018 06:21:42 GMT /swpave/ss-99502519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单车乌托邦 swpave 首先,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單車騎士,通勤族、菜籃族、公路車騎士、單速車文青,他們在我們的眼中可能就是不同單車類型的消費者,可是Aldred卻試圖以「單車公民權」(cycle citizenship)這概念把「消費政治化」(P.3),為什麼? 然後,順著這思路,Wickman為什麼認為不同的交通模式能開啟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社會互動,從而連結不同的公民權(P.8)?請試著以這思路重讀Montgomery所提到波哥大BRT與路面設計的例子。 接著,Aldred從環境意識、自我照顧、扎根地方、社區連結四個面向討論劍橋這地方的單車騎士自我想像什麼才是一個好的單車騎士。那,你會怎麼看「好騎士,四原則」?台灣的好騎士法則又有哪些? 最後,Aldred認為一個單車友善、緊湊佈局的都市能讓單車騎士隨騎隨停隨行己意地將都市空間區分成不同的使用模式,但對一個不友善單車的城市來說,這改變如何可能?各位的提案可以做出什麼協助?從不「消費者公民權」(consumer citizenship)或「接近都市的權力」(right to the city)的概念來看,使用者在你們的專案中,是否有什麼被賦權(empower)的可能?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bikeutopia-180530062142-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首先,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單車騎士,通勤族、菜籃族、公路車騎士、單速車文青,他們在我們的眼中可能就是不同單車類型的消費者,可是Aldred卻試圖以「單車公民權」(cycle citizenship)這概念把「消費政治化」(P.3),為什麼? 然後,順著這思路,Wickman為什麼認為不同的交通模式能開啟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社會互動,從而連結不同的公民權(P.8)?請試著以這思路重讀Montgomery所提到波哥大BRT與路面設計的例子。 接著,Aldred從環境意識、自我照顧、扎根地方、社區連結四個面向討論劍橋這地方的單車騎士自我想像什麼才是一個好的單車騎士。那,你會怎麼看「好騎士,四原則」?台灣的好騎士法則又有哪些? 最後,Aldred認為一個單車友善、緊湊佈局的都市能讓單車騎士隨騎隨停隨行己意地將都市空間區分成不同的使用模式,但對一個不友善單車的城市來說,這改變如何可能?各位的提案可以做出什麼協助?從不「消費者公民權」(consumer citizenship)或「接近都市的權力」(right to the city)的概念來看,使用者在你們的專案中,是否有什麼被賦權(empower)的可能?
单车乌托邦 from Shuwei Huang
]]>
259 1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bikeutopia-180530062142-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都市再生的两难(二):社群如何参进来? /slideshow/ss-98231134/98231134 outsiderdesign-180523071230
延續著上週的討論,Rebar之於社區居民,可能就是個外人,我們姑且稱之為關心公共空間的「社群」。那,社群為什麼要參與社區議題?又如何參與社區議題?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其次,連振佑與Townsend的文章也都在談社群與解決都市問題之間的關係,只是他們談的是兩種不同的社群。我們就姑且說連談的是「議題社群」,Townsend談的是「資料社群」吧,請你試著從議題屬性、社群特性、活動方式、可能限制來比較這兩種社群。 然後,在連振佑「台北好好看」的案例,以及Townsend「舊金山智慧之夏」的案例中,為了讓社群參與社區議題,組織者都嘗試設計出一個邊界物件來接合這些不同的行動者,請問那各是什麼?不同行動者的想法在這兩個網絡中如何被轉譯? 最後,這兩種不同的社群有沒有合作的可能?可以怎麼作?在你們的提案中是否有這樣的機會?要如何設計出這樣的可能?]]>

延續著上週的討論,Rebar之於社區居民,可能就是個外人,我們姑且稱之為關心公共空間的「社群」。那,社群為什麼要參與社區議題?又如何參與社區議題?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其次,連振佑與Townsend的文章也都在談社群與解決都市問題之間的關係,只是他們談的是兩種不同的社群。我們就姑且說連談的是「議題社群」,Townsend談的是「資料社群」吧,請你試著從議題屬性、社群特性、活動方式、可能限制來比較這兩種社群。 然後,在連振佑「台北好好看」的案例,以及Townsend「舊金山智慧之夏」的案例中,為了讓社群參與社區議題,組織者都嘗試設計出一個邊界物件來接合這些不同的行動者,請問那各是什麼?不同行動者的想法在這兩個網絡中如何被轉譯? 最後,這兩種不同的社群有沒有合作的可能?可以怎麼作?在你們的提案中是否有這樣的機會?要如何設計出這樣的可能?]]>
Wed, 23 May 2018 07:12:30 GMT /slideshow/ss-98231134/98231134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都市再生的两难(二):社群如何参进来? swpave 延續著上週的討論,Rebar之於社區居民,可能就是個外人,我們姑且稱之為關心公共空間的「社群」。那,社群為什麼要參與社區議題?又如何參與社區議題?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其次,連振佑與Townsend的文章也都在談社群與解決都市問題之間的關係,只是他們談的是兩種不同的社群。我們就姑且說連談的是「議題社群」,Townsend談的是「資料社群」吧,請你試著從議題屬性、社群特性、活動方式、可能限制來比較這兩種社群。 然後,在連振佑「台北好好看」的案例,以及Townsend「舊金山智慧之夏」的案例中,為了讓社群參與社區議題,組織者都嘗試設計出一個邊界物件來接合這些不同的行動者,請問那各是什麼?不同行動者的想法在這兩個網絡中如何被轉譯? 最後,這兩種不同的社群有沒有合作的可能?可以怎麼作?在你們的提案中是否有這樣的機會?要如何設計出這樣的可能?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outsiderdesign-180523071230-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延續著上週的討論,Rebar之於社區居民,可能就是個外人,我們姑且稱之為關心公共空間的「社群」。那,社群為什麼要參與社區議題?又如何參與社區議題?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其次,連振佑與Townsend的文章也都在談社群與解決都市問題之間的關係,只是他們談的是兩種不同的社群。我們就姑且說連談的是「議題社群」,Townsend談的是「資料社群」吧,請你試著從議題屬性、社群特性、活動方式、可能限制來比較這兩種社群。 然後,在連振佑「台北好好看」的案例,以及Townsend「舊金山智慧之夏」的案例中,為了讓社群參與社區議題,組織者都嘗試設計出一個邊界物件來接合這些不同的行動者,請問那各是什麼?不同行動者的想法在這兩個網絡中如何被轉譯? 最後,這兩種不同的社群有沒有合作的可能?可以怎麼作?在你們的提案中是否有這樣的機會?要如何設計出這樣的可能?
都市再生的两难(二):社群如何参进来? from Shuwei Huang
]]>
282 1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outsiderdesign-180523071230-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都市再生的两难(一):社区如何动起来? /slideshow/ss-97254476/97254476 communitydesign-180516063503
面對複雜的都市問題,繞過不理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想繞過呢?是要號召社區居民一起解決問題?還是借助設計讓居民發現問題?這是社區如何動起來的起點。 說到「解決問題」,社區營造、公民審議、參與式預算,是過去幾年一脈相承、迭代更新的作法,但在劉立偉的文章中,「都市裡」的社區營造會面臨哪些限制?該怎麼突破? 若要「發現問題」,戰術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是種溫和或暫時性的都市空間重塑,以開啟結構性的環境改造,請參考Pask的文章還有下方的參考資料,整理一下這種戰術的特點? 當然,社區營造與戰術都市主義兩者不是二選一,而是得相互搭配方得綜效的,但請試著想想「物件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最後,你們的提案是哪種?是想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問題?你們的提案如何應用單車特性?有沒有已知類似案例?你們設計的關鍵物件是什麼?設計的物件如何串針引線地接合其他(人與非人)行動者?]]>

面對複雜的都市問題,繞過不理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想繞過呢?是要號召社區居民一起解決問題?還是借助設計讓居民發現問題?這是社區如何動起來的起點。 說到「解決問題」,社區營造、公民審議、參與式預算,是過去幾年一脈相承、迭代更新的作法,但在劉立偉的文章中,「都市裡」的社區營造會面臨哪些限制?該怎麼突破? 若要「發現問題」,戰術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是種溫和或暫時性的都市空間重塑,以開啟結構性的環境改造,請參考Pask的文章還有下方的參考資料,整理一下這種戰術的特點? 當然,社區營造與戰術都市主義兩者不是二選一,而是得相互搭配方得綜效的,但請試著想想「物件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最後,你們的提案是哪種?是想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問題?你們的提案如何應用單車特性?有沒有已知類似案例?你們設計的關鍵物件是什麼?設計的物件如何串針引線地接合其他(人與非人)行動者?]]>
Wed, 16 May 2018 06:35:02 GMT /slideshow/ss-97254476/97254476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都市再生的两难(一):社区如何动起来? swpave 面對複雜的都市問題,繞過不理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想繞過呢?是要號召社區居民一起解決問題?還是借助設計讓居民發現問題?這是社區如何動起來的起點。 說到「解決問題」,社區營造、公民審議、參與式預算,是過去幾年一脈相承、迭代更新的作法,但在劉立偉的文章中,「都市裡」的社區營造會面臨哪些限制?該怎麼突破? 若要「發現問題」,戰術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是種溫和或暫時性的都市空間重塑,以開啟結構性的環境改造,請參考Pask的文章還有下方的參考資料,整理一下這種戰術的特點? 當然,社區營造與戰術都市主義兩者不是二選一,而是得相互搭配方得綜效的,但請試著想想「物件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最後,你們的提案是哪種?是想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問題?你們的提案如何應用單車特性?有沒有已知類似案例?你們設計的關鍵物件是什麼?設計的物件如何串針引線地接合其他(人與非人)行動者?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communitydesign-180516063503-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面對複雜的都市問題,繞過不理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想繞過呢?是要號召社區居民一起解決問題?還是借助設計讓居民發現問題?這是社區如何動起來的起點。 說到「解決問題」,社區營造、公民審議、參與式預算,是過去幾年一脈相承、迭代更新的作法,但在劉立偉的文章中,「都市裡」的社區營造會面臨哪些限制?該怎麼突破? 若要「發現問題」,戰術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是種溫和或暫時性的都市空間重塑,以開啟結構性的環境改造,請參考Pask的文章還有下方的參考資料,整理一下這種戰術的特點? 當然,社區營造與戰術都市主義兩者不是二選一,而是得相互搭配方得綜效的,但請試著想想「物件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最後,你們的提案是哪種?是想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問題?你們的提案如何應用單車特性?有沒有已知類似案例?你們設計的關鍵物件是什麼?設計的物件如何串針引線地接合其他(人與非人)行動者?
都市再生的两难(一):社区如何动起来? from Shuwei Huang
]]>
223 2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communitydesign-180516063503-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都市设计的两难(叁):政策需要物推动 /slideshow/ss-94941112/94941112 bikepolicy-180425043839
推行一項政策,往往需要改變人的習慣。但Molotch提醒我們,「做改變不僅意味著處理單一種要素,其他要素也要一併處理,因為要素勢必相互牽連」(P.274),他以汽車文化(P.275)與廢棄物處理當做例子,指出改變的困難。那麼,你覺得要改變台北人的通勤方式,最困難的「連結網絡」是什麼?是以汽車為核心的網絡,還是機車?這個網絡牽涉到哪些行動者(包括人與非人)? Molotch接著提出兩種人可以在改變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是政府,另一個是設計師。我們先談政府吧。Molotch覺得政府可以用公共建設計畫、用品採購、聰明管制,甚至禁止生產(P.271、287、293)的方法來催生符合某種「道德原則」(例如,「永續」)的產品。最近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例子,就是政府宣佈2035年前機車全面電動化,然後光陽跟Gogoro之間在充電模式上的商業大戰(不知道這件事的同學請參考科技島讀的Podcast)。請試著用這案例想看看,當政府想藉著「設計物」來推動轉變,會遇到什麼阻力? 談完政府,來看設計師。雖然Molotch説:「新型態的控制帶給設計師新的生意。由此可見,自我追求和共同價值是有可能疊合的」(P.285),但是回想他在第二章所說的,設計師在整個生產體系中其實不被重視啊,那設計師有什麼機會可以扮演改變者的角色?公益設計?公眾對話(P.299)?社會設計? 最後,對政策轉移的研究多半把焦點放在「倡議者」身上,洪偉傑的論文就是一例(參考P.118)。當然,在這篇論文中「自行車道」是不斷被提及的關鍵物件,請問它為何不足以將使用者從原本的網絡中拔出來?是否還有其他的關鍵物件沒有被設計出來(例如P.102、104)?]]>

推行一項政策,往往需要改變人的習慣。但Molotch提醒我們,「做改變不僅意味著處理單一種要素,其他要素也要一併處理,因為要素勢必相互牽連」(P.274),他以汽車文化(P.275)與廢棄物處理當做例子,指出改變的困難。那麼,你覺得要改變台北人的通勤方式,最困難的「連結網絡」是什麼?是以汽車為核心的網絡,還是機車?這個網絡牽涉到哪些行動者(包括人與非人)? Molotch接著提出兩種人可以在改變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是政府,另一個是設計師。我們先談政府吧。Molotch覺得政府可以用公共建設計畫、用品採購、聰明管制,甚至禁止生產(P.271、287、293)的方法來催生符合某種「道德原則」(例如,「永續」)的產品。最近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例子,就是政府宣佈2035年前機車全面電動化,然後光陽跟Gogoro之間在充電模式上的商業大戰(不知道這件事的同學請參考科技島讀的Podcast)。請試著用這案例想看看,當政府想藉著「設計物」來推動轉變,會遇到什麼阻力? 談完政府,來看設計師。雖然Molotch説:「新型態的控制帶給設計師新的生意。由此可見,自我追求和共同價值是有可能疊合的」(P.285),但是回想他在第二章所說的,設計師在整個生產體系中其實不被重視啊,那設計師有什麼機會可以扮演改變者的角色?公益設計?公眾對話(P.299)?社會設計? 最後,對政策轉移的研究多半把焦點放在「倡議者」身上,洪偉傑的論文就是一例(參考P.118)。當然,在這篇論文中「自行車道」是不斷被提及的關鍵物件,請問它為何不足以將使用者從原本的網絡中拔出來?是否還有其他的關鍵物件沒有被設計出來(例如P.102、104)?]]>
Wed, 25 Apr 2018 04:38:39 GMT /slideshow/ss-94941112/94941112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都市设计的两难(叁):政策需要物推动 swpave 推行一項政策,往往需要改變人的習慣。但Molotch提醒我們,「做改變不僅意味著處理單一種要素,其他要素也要一併處理,因為要素勢必相互牽連」(P.274),他以汽車文化(P.275)與廢棄物處理當做例子,指出改變的困難。那麼,你覺得要改變台北人的通勤方式,最困難的「連結網絡」是什麼?是以汽車為核心的網絡,還是機車?這個網絡牽涉到哪些行動者(包括人與非人)? Molotch接著提出兩種人可以在改變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是政府,另一個是設計師。我們先談政府吧。Molotch覺得政府可以用公共建設計畫、用品採購、聰明管制,甚至禁止生產(P.271、287、293)的方法來催生符合某種「道德原則」(例如,「永續」)的產品。最近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例子,就是政府宣佈2035年前機車全面電動化,然後光陽跟Gogoro之間在充電模式上的商業大戰(不知道這件事的同學請參考科技島讀的Podcast)。請試著用這案例想看看,當政府想藉著「設計物」來推動轉變,會遇到什麼阻力? 談完政府,來看設計師。雖然Molotch説:「新型態的控制帶給設計師新的生意。由此可見,自我追求和共同價值是有可能疊合的」(P.285),但是回想他在第二章所說的,設計師在整個生產體系中其實不被重視啊,那設計師有什麼機會可以扮演改變者的角色?公益設計?公眾對話(P.299)?社會設計? 最後,對政策轉移的研究多半把焦點放在「倡議者」身上,洪偉傑的論文就是一例(參考P.118)。當然,在這篇論文中「自行車道」是不斷被提及的關鍵物件,請問它為何不足以將使用者從原本的網絡中拔出來?是否還有其他的關鍵物件沒有被設計出來(例如P.102、104)?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bikepolicy-180425043839-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推行一項政策,往往需要改變人的習慣。但Molotch提醒我們,「做改變不僅意味著處理單一種要素,其他要素也要一併處理,因為要素勢必相互牽連」(P.274),他以汽車文化(P.275)與廢棄物處理當做例子,指出改變的困難。那麼,你覺得要改變台北人的通勤方式,最困難的「連結網絡」是什麼?是以汽車為核心的網絡,還是機車?這個網絡牽涉到哪些行動者(包括人與非人)? Molotch接著提出兩種人可以在改變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是政府,另一個是設計師。我們先談政府吧。Molotch覺得政府可以用公共建設計畫、用品採購、聰明管制,甚至禁止生產(P.271、287、293)的方法來催生符合某種「道德原則」(例如,「永續」)的產品。最近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例子,就是政府宣佈2035年前機車全面電動化,然後光陽跟Gogoro之間在充電模式上的商業大戰(不知道這件事的同學請參考科技島讀的Podcast)。請試著用這案例想看看,當政府想藉著「設計物」來推動轉變,會遇到什麼阻力? 談完政府,來看設計師。雖然Molotch説:「新型態的控制帶給設計師新的生意。由此可見,自我追求和共同價值是有可能疊合的」(P.285),但是回想他在第二章所說的,設計師在整個生產體系中其實不被重視啊,那設計師有什麼機會可以扮演改變者的角色?公益設計?公眾對話(P.299)?社會設計? 最後,對政策轉移的研究多半把焦點放在「倡議者」身上,洪偉傑的論文就是一例(參考P.118)。當然,在這篇論文中「自行車道」是不斷被提及的關鍵物件,請問它為何不足以將使用者從原本的網絡中拔出來?是否還有其他的關鍵物件沒有被設計出來(例如P.102、104)?
都市设计的两难(叁):政策需要物推动 from Shuwei Huang
]]>
234 3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bikepolicy-180425043839-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都市设计的两难(二):共享单车如何设计? /slideshow/ss-94186558/94186558 designingsharingbike-180418061609
首先,Molotch在第二章分析了設計師生產網絡中的位置與限制,當然公司內的設計部門跟設計顧問公司是不一樣的,前者像是捷安特公司內部的YouBike設計部門,後者像是幫共享單車作設計的器研所。請比較看看,設計師在共享單車系統中的角色有什麼不同?他們如何連結藝術和文化的「軟」感知與事實的「硬」生產(P.67)? 其次,請你以上週我們討論過Molotch所說的「接合」、「延攬」、「穩定」(Molotch在P.179有以曼達瓶為例),並參考呂采穎的論文,整理YouBike系統如何生成?在這過程中,有哪些設計師被牽扯進來?甚至被創造出來? 最後,共享單車為人所詬病的缺點主要是停車問題與過度投放,但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報告中,其實生產過程也是有問題的,請問在面對這種系統問題時,設計師能作些什麼?]]>

首先,Molotch在第二章分析了設計師生產網絡中的位置與限制,當然公司內的設計部門跟設計顧問公司是不一樣的,前者像是捷安特公司內部的YouBike設計部門,後者像是幫共享單車作設計的器研所。請比較看看,設計師在共享單車系統中的角色有什麼不同?他們如何連結藝術和文化的「軟」感知與事實的「硬」生產(P.67)? 其次,請你以上週我們討論過Molotch所說的「接合」、「延攬」、「穩定」(Molotch在P.179有以曼達瓶為例),並參考呂采穎的論文,整理YouBike系統如何生成?在這過程中,有哪些設計師被牽扯進來?甚至被創造出來? 最後,共享單車為人所詬病的缺點主要是停車問題與過度投放,但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報告中,其實生產過程也是有問題的,請問在面對這種系統問題時,設計師能作些什麼?]]>
Wed, 18 Apr 2018 06:16:09 GMT /slideshow/ss-94186558/94186558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都市设计的两难(二):共享单车如何设计? swpave 首先,Molotch在第二章分析了設計師生產網絡中的位置與限制,當然公司內的設計部門跟設計顧問公司是不一樣的,前者像是捷安特公司內部的YouBike設計部門,後者像是幫共享單車作設計的器研所。請比較看看,設計師在共享單車系統中的角色有什麼不同?他們如何連結藝術和文化的「軟」感知與事實的「硬」生產(P.67)? 其次,請你以上週我們討論過Molotch所說的「接合」、「延攬」、「穩定」(Molotch在P.179有以曼達瓶為例),並參考呂采穎的論文,整理YouBike系統如何生成?在這過程中,有哪些設計師被牽扯進來?甚至被創造出來? 最後,共享單車為人所詬病的缺點主要是停車問題與過度投放,但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報告中,其實生產過程也是有問題的,請問在面對這種系統問題時,設計師能作些什麼?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designingsharingbike-180418061609-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首先,Molotch在第二章分析了設計師生產網絡中的位置與限制,當然公司內的設計部門跟設計顧問公司是不一樣的,前者像是捷安特公司內部的YouBike設計部門,後者像是幫共享單車作設計的器研所。請比較看看,設計師在共享單車系統中的角色有什麼不同?他們如何連結藝術和文化的「軟」感知與事實的「硬」生產(P.67)? 其次,請你以上週我們討論過Molotch所說的「接合」、「延攬」、「穩定」(Molotch在P.179有以曼達瓶為例),並參考呂采穎的論文,整理YouBike系統如何生成?在這過程中,有哪些設計師被牽扯進來?甚至被創造出來? 最後,共享單車為人所詬病的缺點主要是停車問題與過度投放,但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報告中,其實生產過程也是有問題的,請問在面對這種系統問題時,設計師能作些什麼?
都市设计的两难(二):共享单车如何设计? from Shuwei Huang
]]>
277 1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designingsharingbike-180418061609-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都市设计的两难(一):单车行的角色 /swpave/ss-93515109 bikeshop-180411054019
首先,Molotch《東西的誕生》一書的核心概念是「接合」(lash-up),他認為一樣新東西之所以能問世是要能把本來零散的要素凝聚在一起,而使用者則是被「延攬」進這個多種物件的複雜網絡中(P.6)。Molotch接著說,「物件在社會實作維繫它們的情況下,維繫著社會實作,以這樣的方式擁有生命。所以你想探尋東西的起源,必須尋找這種物件與行動之間持續的相互琢磨,相互琢磨讓東西在互動中穩定下來」(P.7)。接合、延攬、穩定,這是Molotch開展全書分析的三個基本概念,請你想想,他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分析取徑? 其次,我們跳過書中關於設計的部分,先看有關零售的討論。Molotch認為,零售環境要把特定種類的東西賣得有聲有色,一要看商販有沒有能耐招攬顧客,二是關乎社會情境(P.158)。請你以《單車品味政治》一文為例,試著想想自行車行在這些複雜的行動者網絡中的角色為何?這些店家與貨品之間如何相輔相成? 然後,Molotch更進一步地用「風土」來討論「地方如何生產東西?」,他把美學、社會、物質、自然、技術以及其餘一切(大驚!)都納入分析,討論這些因素在一地的互動方式如何不同於另一地。Molotch以洛杉磯汽車文化為例,將其物件風土學演練一遍(P.209),並且認為因為洛杉磯是個娛樂產業聚集之地,因此不同產業的設計師網絡會彼此混搭生成新的,但有帶有LA風格的商品(P.217)。你覺得以「風土論」來討論東西的生產過程,開啟什麼不同的觀察?又有什麼可能的限制?你會怎麼分析台灣商品的生產風土? 最後,在Jacobs的文章中,也有提到都市裡頭的異質網絡往往能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新的工作,最後成為新的產業。舊金山灣區是最好的例子。但Jacobs自己舉了另一個新舊行業合作的例子,「一個社會有多少能力保存舊技術或舊商品,端視它結合新商品、新服務或新用途的能力。但,這是如何發生的?我舉個小例子。我有幾位藝術家朋友曾為了反對紐約市計畫興建的一條鐵路線而進行抗爭,抗爭手段之一,是畫一幅巨大的街頭橫幅布條。但要如何讓這面布條在大風中挺住.....其中一位藝術家想起有個製造老式船帆的工匠就住在附近,雖然該工匠從未製作過抗議布條,但他答應嘗試,而且最後也成功了」。請你想想看,都市中的單車行,還能夠創造出什麼不同的可能?]]>

首先,Molotch《東西的誕生》一書的核心概念是「接合」(lash-up),他認為一樣新東西之所以能問世是要能把本來零散的要素凝聚在一起,而使用者則是被「延攬」進這個多種物件的複雜網絡中(P.6)。Molotch接著說,「物件在社會實作維繫它們的情況下,維繫著社會實作,以這樣的方式擁有生命。所以你想探尋東西的起源,必須尋找這種物件與行動之間持續的相互琢磨,相互琢磨讓東西在互動中穩定下來」(P.7)。接合、延攬、穩定,這是Molotch開展全書分析的三個基本概念,請你想想,他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分析取徑? 其次,我們跳過書中關於設計的部分,先看有關零售的討論。Molotch認為,零售環境要把特定種類的東西賣得有聲有色,一要看商販有沒有能耐招攬顧客,二是關乎社會情境(P.158)。請你以《單車品味政治》一文為例,試著想想自行車行在這些複雜的行動者網絡中的角色為何?這些店家與貨品之間如何相輔相成? 然後,Molotch更進一步地用「風土」來討論「地方如何生產東西?」,他把美學、社會、物質、自然、技術以及其餘一切(大驚!)都納入分析,討論這些因素在一地的互動方式如何不同於另一地。Molotch以洛杉磯汽車文化為例,將其物件風土學演練一遍(P.209),並且認為因為洛杉磯是個娛樂產業聚集之地,因此不同產業的設計師網絡會彼此混搭生成新的,但有帶有LA風格的商品(P.217)。你覺得以「風土論」來討論東西的生產過程,開啟什麼不同的觀察?又有什麼可能的限制?你會怎麼分析台灣商品的生產風土? 最後,在Jacobs的文章中,也有提到都市裡頭的異質網絡往往能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新的工作,最後成為新的產業。舊金山灣區是最好的例子。但Jacobs自己舉了另一個新舊行業合作的例子,「一個社會有多少能力保存舊技術或舊商品,端視它結合新商品、新服務或新用途的能力。但,這是如何發生的?我舉個小例子。我有幾位藝術家朋友曾為了反對紐約市計畫興建的一條鐵路線而進行抗爭,抗爭手段之一,是畫一幅巨大的街頭橫幅布條。但要如何讓這面布條在大風中挺住.....其中一位藝術家想起有個製造老式船帆的工匠就住在附近,雖然該工匠從未製作過抗議布條,但他答應嘗試,而且最後也成功了」。請你想想看,都市中的單車行,還能夠創造出什麼不同的可能?]]>
Wed, 11 Apr 2018 05:40:19 GMT /swpave/ss-93515109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都市设计的两难(一):单车行的角色 swpave 首先,Molotch《東西的誕生》一書的核心概念是「接合」(lash-up),他認為一樣新東西之所以能問世是要能把本來零散的要素凝聚在一起,而使用者則是被「延攬」進這個多種物件的複雜網絡中(P.6)。Molotch接著說,「物件在社會實作維繫它們的情況下,維繫著社會實作,以這樣的方式擁有生命。所以你想探尋東西的起源,必須尋找這種物件與行動之間持續的相互琢磨,相互琢磨讓東西在互動中穩定下來」(P.7)。接合、延攬、穩定,這是Molotch開展全書分析的三個基本概念,請你想想,他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分析取徑? 其次,我們跳過書中關於設計的部分,先看有關零售的討論。Molotch認為,零售環境要把特定種類的東西賣得有聲有色,一要看商販有沒有能耐招攬顧客,二是關乎社會情境(P.158)。請你以《單車品味政治》一文為例,試著想想自行車行在這些複雜的行動者網絡中的角色為何?這些店家與貨品之間如何相輔相成? 然後,Molotch更進一步地用「風土」來討論「地方如何生產東西?」,他把美學、社會、物質、自然、技術以及其餘一切(大驚!)都納入分析,討論這些因素在一地的互動方式如何不同於另一地。Molotch以洛杉磯汽車文化為例,將其物件風土學演練一遍(P.209),並且認為因為洛杉磯是個娛樂產業聚集之地,因此不同產業的設計師網絡會彼此混搭生成新的,但有帶有LA風格的商品(P.217)。你覺得以「風土論」來討論東西的生產過程,開啟什麼不同的觀察?又有什麼可能的限制?你會怎麼分析台灣商品的生產風土? 最後,在Jacobs的文章中,也有提到都市裡頭的異質網絡往往能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新的工作,最後成為新的產業。舊金山灣區是最好的例子。但Jacobs自己舉了另一個新舊行業合作的例子,「一個社會有多少能力保存舊技術或舊商品,端視它結合新商品、新服務或新用途的能力。但,這是如何發生的?我舉個小例子。我有幾位藝術家朋友曾為了反對紐約市計畫興建的一條鐵路線而進行抗爭,抗爭手段之一,是畫一幅巨大的街頭橫幅布條。但要如何讓這面布條在大風中挺住.....其中一位藝術家想起有個製造老式船帆的工匠就住在附近,雖然該工匠從未製作過抗議布條,但他答應嘗試,而且最後也成功了」。請你想想看,都市中的單車行,還能夠創造出什麼不同的可能?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bikeshop-180411054019-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首先,Molotch《東西的誕生》一書的核心概念是「接合」(lash-up),他認為一樣新東西之所以能問世是要能把本來零散的要素凝聚在一起,而使用者則是被「延攬」進這個多種物件的複雜網絡中(P.6)。Molotch接著說,「物件在社會實作維繫它們的情況下,維繫著社會實作,以這樣的方式擁有生命。所以你想探尋東西的起源,必須尋找這種物件與行動之間持續的相互琢磨,相互琢磨讓東西在互動中穩定下來」(P.7)。接合、延攬、穩定,這是Molotch開展全書分析的三個基本概念,請你想想,他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分析取徑? 其次,我們跳過書中關於設計的部分,先看有關零售的討論。Molotch認為,零售環境要把特定種類的東西賣得有聲有色,一要看商販有沒有能耐招攬顧客,二是關乎社會情境(P.158)。請你以《單車品味政治》一文為例,試著想想自行車行在這些複雜的行動者網絡中的角色為何?這些店家與貨品之間如何相輔相成? 然後,Molotch更進一步地用「風土」來討論「地方如何生產東西?」,他把美學、社會、物質、自然、技術以及其餘一切(大驚!)都納入分析,討論這些因素在一地的互動方式如何不同於另一地。Molotch以洛杉磯汽車文化為例,將其物件風土學演練一遍(P.209),並且認為因為洛杉磯是個娛樂產業聚集之地,因此不同產業的設計師網絡會彼此混搭生成新的,但有帶有LA風格的商品(P.217)。你覺得以「風土論」來討論東西的生產過程,開啟什麼不同的觀察?又有什麼可能的限制?你會怎麼分析台灣商品的生產風土? 最後,在Jacobs的文章中,也有提到都市裡頭的異質網絡往往能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新的工作,最後成為新的產業。舊金山灣區是最好的例子。但Jacobs自己舉了另一個新舊行業合作的例子,「一個社會有多少能力保存舊技術或舊商品,端視它結合新商品、新服務或新用途的能力。但,這是如何發生的?我舉個小例子。我有幾位藝術家朋友曾為了反對紐約市計畫興建的一條鐵路線而進行抗爭,抗爭手段之一,是畫一幅巨大的街頭橫幅布條。但要如何讓這面布條在大風中挺住.....其中一位藝術家想起有個製造老式船帆的工匠就住在附近,雖然該工匠從未製作過抗議布條,但他答應嘗試,而且最後也成功了」。請你想想看,都市中的單車行,還能夠創造出什麼不同的可能?
都市设计的两难(一):单车行的角色 from Shuwei Huang
]]>
301 2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bikeshop-180411054019-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都市文化的两难(叁):接近单车的权利 /slideshow/ss-92142605/92142605 righttothebike-180328061728
首先,Stehlin說他的文章主要論點是指出「自行車設施如何成為宜居(livability)生活論述基礎」以及「高科技公司如何與單車倡議團體合作並以此吸引員工」,請你試著整理他如何推論這兩個主要論點。 其次,上週我們討論過Zukin如何分析純正性與仕紳化之間的關係,請問你在Stehlin的文章中能不能以Zukin之眼找到那些要素(包括「物件」、「文化」、「權利」、「心態」),並整理之間的關係? 然後,藉著Stehlin的文章,我們把分析轉向「自行車道」這個技術物上,而Winner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都市計畫史中有許多案例的設計規劃是或明或顯地具有政治目的(回想過去兩週在談的Moses),那你覺得Stehlin文中所舉的舊金山自行車道案例是否也具有政治目的?更進一步的問,「技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是? 最後,Stehlin在文末將討論拉高到「都市權」的層次上(P.133),認為自行車道爭議關乎我們把「宜居」當作使用價值還是交換價值?而前者則與Lefebvre「接近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相扣連,甚至跟上週Zukin說:「我們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為此(對抗市場)建立起政治意志,並且在包括許多中產階級內的廣泛選民公眾中,建立起這種抵抗」相關。為什麼?你怎麼想?該怎麼辦?]]>

首先,Stehlin說他的文章主要論點是指出「自行車設施如何成為宜居(livability)生活論述基礎」以及「高科技公司如何與單車倡議團體合作並以此吸引員工」,請你試著整理他如何推論這兩個主要論點。 其次,上週我們討論過Zukin如何分析純正性與仕紳化之間的關係,請問你在Stehlin的文章中能不能以Zukin之眼找到那些要素(包括「物件」、「文化」、「權利」、「心態」),並整理之間的關係? 然後,藉著Stehlin的文章,我們把分析轉向「自行車道」這個技術物上,而Winner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都市計畫史中有許多案例的設計規劃是或明或顯地具有政治目的(回想過去兩週在談的Moses),那你覺得Stehlin文中所舉的舊金山自行車道案例是否也具有政治目的?更進一步的問,「技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是? 最後,Stehlin在文末將討論拉高到「都市權」的層次上(P.133),認為自行車道爭議關乎我們把「宜居」當作使用價值還是交換價值?而前者則與Lefebvre「接近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相扣連,甚至跟上週Zukin說:「我們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為此(對抗市場)建立起政治意志,並且在包括許多中產階級內的廣泛選民公眾中,建立起這種抵抗」相關。為什麼?你怎麼想?該怎麼辦?]]>
Wed, 28 Mar 2018 06:17:28 GMT /slideshow/ss-92142605/92142605 swpave@slideshare.net(swpave) 都市文化的两难(叁):接近单车的权利 swpave 首先,Stehlin說他的文章主要論點是指出「自行車設施如何成為宜居(livability)生活論述基礎」以及「高科技公司如何與單車倡議團體合作並以此吸引員工」,請你試著整理他如何推論這兩個主要論點。 其次,上週我們討論過Zukin如何分析純正性與仕紳化之間的關係,請問你在Stehlin的文章中能不能以Zukin之眼找到那些要素(包括「物件」、「文化」、「權利」、「心態」),並整理之間的關係? 然後,藉著Stehlin的文章,我們把分析轉向「自行車道」這個技術物上,而Winner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都市計畫史中有許多案例的設計規劃是或明或顯地具有政治目的(回想過去兩週在談的Moses),那你覺得Stehlin文中所舉的舊金山自行車道案例是否也具有政治目的?更進一步的問,「技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是? 最後,Stehlin在文末將討論拉高到「都市權」的層次上(P.133),認為自行車道爭議關乎我們把「宜居」當作使用價值還是交換價值?而前者則與Lefebvre「接近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相扣連,甚至跟上週Zukin說:「我們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為此(對抗市場)建立起政治意志,並且在包括許多中產階級內的廣泛選民公眾中,建立起這種抵抗」相關。為什麼?你怎麼想?該怎麼辦? <img style="border:1px solid #C3E6D8;float:right;" alt="" src="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righttothebike-180328061728-thumbnail.jpg?width=120&amp;height=120&amp;fit=bounds" /><br> 首先,Stehlin說他的文章主要論點是指出「自行車設施如何成為宜居(livability)生活論述基礎」以及「高科技公司如何與單車倡議團體合作並以此吸引員工」,請你試著整理他如何推論這兩個主要論點。 其次,上週我們討論過Zukin如何分析純正性與仕紳化之間的關係,請問你在Stehlin的文章中能不能以Zukin之眼找到那些要素(包括「物件」、「文化」、「權利」、「心態」),並整理之間的關係? 然後,藉著Stehlin的文章,我們把分析轉向「自行車道」這個技術物上,而Winner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都市計畫史中有許多案例的設計規劃是或明或顯地具有政治目的(回想過去兩週在談的Moses),那你覺得Stehlin文中所舉的舊金山自行車道案例是否也具有政治目的?更進一步的問,「技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是? 最後,Stehlin在文末將討論拉高到「都市權」的層次上(P.133),認為自行車道爭議關乎我們把「宜居」當作使用價值還是交換價值?而前者則與Lefebvre「接近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相扣連,甚至跟上週Zukin說:「我們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為此(對抗市場)建立起政治意志,並且在包括許多中產階級內的廣泛選民公眾中,建立起這種抵抗」相關。為什麼?你怎麼想?該怎麼辦?
都市文化的两难(叁):接近单车的权利 from Shuwei Huang
]]>
366 2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righttothebike-180328061728-thumbnail.jpg?width=120&height=120&fit=bounds presentation Black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 http://activitystrea.ms/schema/1.0/posted 0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profile-photo-swpave-48x48.jpg?cb=1623908543 宅爸,跑者,短髮控,知名海沟学者,不知名部落客。出道很早,毕业很晚,研究很杂,着作很少。 swalk.blogspot.com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doit-200921065130-thumbnail.jpg?width=320&height=320&fit=bounds slideshow/ss-238569211/238569211 我们如何学习发酵?(一):动手做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hebirthofbeer-200919074623-thumbnail.jpg?width=320&height=320&fit=bounds swpave/ss-238551529 开场白:啤酒的诞生 https://cdn.slidesharecdn.com/ss_thumbnails/thediversityoffermentation-200916093625-thumbnail.jpg?width=320&height=320&fit=bounds slideshow/the-diversity-of-fermentation/238507830 The diversity of fer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