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2009年中三华文与文化年终考试<br />试卷二答案<br />阅读理解一(B组)23(a) 骚动(b) 抽泣他们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好笑,以为小女生要说妈妈的不是(0.5分),之后觉得有点意外/讶异,因为她一个星期只能见妈妈一次,而且妈妈对她的事不闻不问(0.5),最后大家都被小女生深深感动,纷纷落下泪来(1分)。(没说明原因,只写开始笑和骚动,没有写为什么有次反应,两个反应点到,得0.5分,只写一种反应,0分缺少童年稚气/ 快乐无需刻意雕琢,0分)三,阅读理解二(A组)Q21试解释谅解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谅解能化解纠结在人们心中的芥蒂(1分);消除人们心中的仇恨/积怨(2分);去除人们心里的冷漠(1分)。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吹散纠结在人们心中的芥蒂(1);谅解是一股清纯的泉水,能荡涤人们心中的淤泥;谅解是一团熊熊的火焰,能去除人们心里的严寒(0.5)。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讲评:文中以比喻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谅解的作用,但在答题时必须以文句里的隐含意思说明。Q22作者认为要怎么样才能学会谅解?(4分) 作者认为要学会谅解首先要多和他人沟通(1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1分)、学习忘却(1分)和认清自己的底线,不会无原则的一味迁就和退让(1分)。答案:第四段至第七段讲评:仅需针对题目答题,无需把文中的说明解释全抄。Q23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4分) 因为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2分)。因此,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1分)。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1分)。答案:第四段。讲评:百分之九十的同学满分。Q24试说明克制性的谅解和真正的谅解有何不同之处?(4分)克制性的谅解显示谅解的那一方并没有真正地忘却对方所做的事(1分),这种谅解也不能医治情感上的创伤(1分);真正的谅则表示谅解的那一方已经学会忘却(1分),真正做到不记、不究的谅解(1分)。第六段: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讲评:第六段主要说明谅解的其中一个要素是忘却,所以关键词即是“忘却”— 忘记、不记得、不追究、遗忘、忘怀… … 。而非“发自内心”,“真的、假的”。必须扣住段意。Q25下面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4分)(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到别人身上。(2)或:以己推人,进而了解,谅解他人。(2)* 必须了解,谅解他人(1)(b) 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它不能医治情感上的创伤。(2)或:克制性谅解无法消除已留在心里的伤痕,是无法弥补的。(2)讲评:除了意思要完全说明,还必须注意语句的表达。Q26作者为什么会说“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4分)这是因为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1分)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1分)。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1分),还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对抗(1分)。讲评: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满分。Q27作者认为“学会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一、立场:同意/不同意。二、内容:说明(3分),例子(1分)。三、要求:1. 言之有物,理据清楚。                  2. 表达流畅,明白。                  3. 例子必须合理,扣题。参考答案: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当我们学会谅解就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与他人沟通,为他人着想并忘记仇恨、纠纷。由此,消除了我们和他人的误会和隔阂,让我们更容易包容、谅解他人,也不再计较。而社会的争执与冲突也必然减少,人与人的关系有了和谐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就更愉快与美好。(3)例如: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文化、语言、习俗、思想等都有相当的差距,若不相互沟通、了解及包容,那么新加坡的社会将是种族纠纷不断,生活动荡不安。由此可见,谅解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1)讲评:不佳的答题方式,如下:1.似是而非:说明里没有把谅解与和谐之间的联系说清道明。例1:学会谅解,我们和别人之间将更和谐,少了误会和怨恨。例2:因为能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好,自然而然的生活就会更好,因为不需再和其他人有不良的关系。2.浑水摸鱼:4分的题目,阐明立场、给予理由至少占2分,不可一句话草草了事,必须清楚说明。例1:它不能真正的消除两人之间的不满和芥蒂。例2:因为学会谅解后,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加强,我们可试着体谅他人。例3:因为谅解能化解隔阂与误会,也能温暖人心。3.投机取巧:在此类开放题中,切勿使用反问句式。因为你的理据不应由批阅老师来自行解释!例1:有了谅解,难道人们的生活不会更美好吗?* 每题二错别字扣一分。   错别字排行:分(纷)争、纠分(纷)惊(谅)解污(亏)心事<br />阅读理解二(B组)28.作者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指的是什么?(4分)作者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指的是对新情况逐渐适应,或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行为(2分),到后来不必故意费什么心(1分),仿佛就像那样子(1分)。题目所问是“作者”的看法,并非自己的看法。因此,应该找出原文中作者所指。29.作者认为我们在培养一项能力时会经过哪几个步骤?试加以说明。(5分)作者认为我们在培养一项能力时会经过“不知”、“知”、“习惯”和“成自然” 四个步骤(2分)。我们先要“知”(1分),然后真正去实践,“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1分),习惯成自然,才变成我们的能力(1分)。很多同学在回答此问题时,并没有把第一问和第二问分开回答。因此,虽说有些同学提到“先要知”,但是并不能得到第一问中“知”的分数。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逐一回答问题。不要笼统答题,也不要不动脑筋照抄原文。30.作者所谓的教育包括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4分) (4分)作者所谓的教育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而不只限于上学和读书(1分),它包括学校教育、生活中各方面的教育和自我教育(1分)。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习惯(1分),增强能力(1分)。“教育不只限于上学和读书”与“教育包括上学和读书”或“教育包括在学校中读书、学习”等意思相近的答案同样得分。照抄原文“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我们在学校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各方面受教育,甚至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只得2分。要有基本的概括能力,明显重复的内容应加以归纳。31.下面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4分)(a) 到了真正去实践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当我们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的时候(1分),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才会转变为我们的习惯(1分)。(b)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孔子一生对学习不感到厌倦(1分),就是因为明白了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强越好的道理(1分)。“习惯成自然的道理”,同样接受。除了要点之外还需要看表达,不是只要有要点就能得分的。此类题目要求同学“解释句义”,即首先重点解释语句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进而顺畅地解释全句的含义,而非对句子进行“分析”,也非对作者的写法进行评价。32.你同意“习惯越自然越好”吗?为什么?(5分)同意/不同意。学生自由发挥,说明占(3分),例子占(2分)。建议:同意。习惯越自然,表示我们对该习惯/事情越熟悉,做起事情来也越得心应手。习惯成自然后,我们自然会产生巧妙的办法来做事和解决问题,习惯越自然,我们的办法自然就越有效。好习惯越自然越好,因为这样我们就能把这好习惯加以发挥,对我们越有益处。例如:好习惯,如守时、负责任等不同意。习惯越自然,我们越难以改掉或接受其他方法意见,对我们未必有利。一些习惯是坏习惯,越自然对我们越不好。坏习惯越自然越难改掉,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例子:坏习惯,如不守时、敷衍塞责。举例要恰当才能得满分。如: 一个很自然的习惯是看到东西要打你,你就要快点躲开,不被打。如果那习惯不自然,可能不会动得快,结果被打。------<br />四,片段缩写33.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1分)才算拥有某种能力。(1分)通过实践,“知”才会成习惯。(2分) (能力是习惯成自然 0分)(通过实践,知才会成习惯,[2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拥有某种能力[2分])(亲身经历才算能力)习惯愈多,能力愈强。(2分)(能力不强,是指养成习惯少[2分] )我们需要种种能力,(1分)  所以要养成种种习惯。(1分)(我们需要能力,所以要养成习惯。[1分] 或做人做事需要能力,所以要养成习惯。[1分])养成习惯就是教育。(2分)我们要从各方面受教育,(2分)(教育包括学习,校外,自我教育,[1分] )以养成习惯,增强能力。(2分)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习惯 [1分]增强能力[1分] )                                                                                                   80字<br />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内容12-149-116-84-51-3表达5-64321<br />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More Related Content

2009 sec 3 hcl paper 2ans amended 110909[1]

  • 1. 2009年中三华文与文化年终考试<br />试卷二答案<br />阅读理解一(B组)23(a) 骚动(b) 抽泣他们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好笑,以为小女生要说妈妈的不是(0.5分),之后觉得有点意外/讶异,因为她一个星期只能见妈妈一次,而且妈妈对她的事不闻不问(0.5),最后大家都被小女生深深感动,纷纷落下泪来(1分)。(没说明原因,只写开始笑和骚动,没有写为什么有次反应,两个反应点到,得0.5分,只写一种反应,0分缺少童年稚气/ 快乐无需刻意雕琢,0分)三,阅读理解二(A组)Q21试解释谅解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谅解能化解纠结在人们心中的芥蒂(1分);消除人们心中的仇恨/积怨(2分);去除人们心里的冷漠(1分)。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吹散纠结在人们心中的芥蒂(1);谅解是一股清纯的泉水,能荡涤人们心中的淤泥;谅解是一团熊熊的火焰,能去除人们心里的严寒(0.5)。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讲评:文中以比喻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谅解的作用,但在答题时必须以文句里的隐含意思说明。Q22作者认为要怎么样才能学会谅解?(4分) 作者认为要学会谅解首先要多和他人沟通(1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1分)、学习忘却(1分)和认清自己的底线,不会无原则的一味迁就和退让(1分)。答案:第四段至第七段讲评:仅需针对题目答题,无需把文中的说明解释全抄。Q23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4分) 因为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2分)。因此,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1分)。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1分)。答案:第四段。讲评:百分之九十的同学满分。Q24试说明克制性的谅解和真正的谅解有何不同之处?(4分)克制性的谅解显示谅解的那一方并没有真正地忘却对方所做的事(1分),这种谅解也不能医治情感上的创伤(1分);真正的谅则表示谅解的那一方已经学会忘却(1分),真正做到不记、不究的谅解(1分)。第六段: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讲评:第六段主要说明谅解的其中一个要素是忘却,所以关键词即是“忘却”— 忘记、不记得、不追究、遗忘、忘怀… … 。而非“发自内心”,“真的、假的”。必须扣住段意。Q25下面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4分)(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到别人身上。(2)或:以己推人,进而了解,谅解他人。(2)* 必须了解,谅解他人(1)(b) 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它不能医治情感上的创伤。(2)或:克制性谅解无法消除已留在心里的伤痕,是无法弥补的。(2)讲评:除了意思要完全说明,还必须注意语句的表达。Q26作者为什么会说“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4分)这是因为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1分)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1分)。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1分),还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对抗(1分)。讲评: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满分。Q27作者认为“学会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一、立场:同意/不同意。二、内容:说明(3分),例子(1分)。三、要求:1. 言之有物,理据清楚。 2. 表达流畅,明白。 3. 例子必须合理,扣题。参考答案: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当我们学会谅解就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与他人沟通,为他人着想并忘记仇恨、纠纷。由此,消除了我们和他人的误会和隔阂,让我们更容易包容、谅解他人,也不再计较。而社会的争执与冲突也必然减少,人与人的关系有了和谐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就更愉快与美好。(3)例如: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文化、语言、习俗、思想等都有相当的差距,若不相互沟通、了解及包容,那么新加坡的社会将是种族纠纷不断,生活动荡不安。由此可见,谅解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1)讲评:不佳的答题方式,如下:1.似是而非:说明里没有把谅解与和谐之间的联系说清道明。例1:学会谅解,我们和别人之间将更和谐,少了误会和怨恨。例2:因为能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好,自然而然的生活就会更好,因为不需再和其他人有不良的关系。2.浑水摸鱼:4分的题目,阐明立场、给予理由至少占2分,不可一句话草草了事,必须清楚说明。例1:它不能真正的消除两人之间的不满和芥蒂。例2:因为学会谅解后,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加强,我们可试着体谅他人。例3:因为谅解能化解隔阂与误会,也能温暖人心。3.投机取巧:在此类开放题中,切勿使用反问句式。因为你的理据不应由批阅老师来自行解释!例1:有了谅解,难道人们的生活不会更美好吗?* 每题二错别字扣一分。 错别字排行:分(纷)争、纠分(纷)惊(谅)解污(亏)心事<br />阅读理解二(B组)28.作者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指的是什么?(4分)作者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指的是对新情况逐渐适应,或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行为(2分),到后来不必故意费什么心(1分),仿佛就像那样子(1分)。题目所问是“作者”的看法,并非自己的看法。因此,应该找出原文中作者所指。29.作者认为我们在培养一项能力时会经过哪几个步骤?试加以说明。(5分)作者认为我们在培养一项能力时会经过“不知”、“知”、“习惯”和“成自然” 四个步骤(2分)。我们先要“知”(1分),然后真正去实践,“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1分),习惯成自然,才变成我们的能力(1分)。很多同学在回答此问题时,并没有把第一问和第二问分开回答。因此,虽说有些同学提到“先要知”,但是并不能得到第一问中“知”的分数。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逐一回答问题。不要笼统答题,也不要不动脑筋照抄原文。30.作者所谓的教育包括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4分) (4分)作者所谓的教育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而不只限于上学和读书(1分),它包括学校教育、生活中各方面的教育和自我教育(1分)。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习惯(1分),增强能力(1分)。“教育不只限于上学和读书”与“教育包括上学和读书”或“教育包括在学校中读书、学习”等意思相近的答案同样得分。照抄原文“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我们在学校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各方面受教育,甚至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只得2分。要有基本的概括能力,明显重复的内容应加以归纳。31.下面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4分)(a) 到了真正去实践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当我们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的时候(1分),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才会转变为我们的习惯(1分)。(b)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孔子一生对学习不感到厌倦(1分),就是因为明白了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强越好的道理(1分)。“习惯成自然的道理”,同样接受。除了要点之外还需要看表达,不是只要有要点就能得分的。此类题目要求同学“解释句义”,即首先重点解释语句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进而顺畅地解释全句的含义,而非对句子进行“分析”,也非对作者的写法进行评价。32.你同意“习惯越自然越好”吗?为什么?(5分)同意/不同意。学生自由发挥,说明占(3分),例子占(2分)。建议:同意。习惯越自然,表示我们对该习惯/事情越熟悉,做起事情来也越得心应手。习惯成自然后,我们自然会产生巧妙的办法来做事和解决问题,习惯越自然,我们的办法自然就越有效。好习惯越自然越好,因为这样我们就能把这好习惯加以发挥,对我们越有益处。例如:好习惯,如守时、负责任等不同意。习惯越自然,我们越难以改掉或接受其他方法意见,对我们未必有利。一些习惯是坏习惯,越自然对我们越不好。坏习惯越自然越难改掉,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例子:坏习惯,如不守时、敷衍塞责。举例要恰当才能得满分。如: 一个很自然的习惯是看到东西要打你,你就要快点躲开,不被打。如果那习惯不自然,可能不会动得快,结果被打。------<br />四,片段缩写33.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1分)才算拥有某种能力。(1分)通过实践,“知”才会成习惯。(2分) (能力是习惯成自然 0分)(通过实践,知才会成习惯,[2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拥有某种能力[2分])(亲身经历才算能力)习惯愈多,能力愈强。(2分)(能力不强,是指养成习惯少[2分] )我们需要种种能力,(1分) 所以要养成种种习惯。(1分)(我们需要能力,所以要养成习惯。[1分] 或做人做事需要能力,所以要养成习惯。[1分])养成习惯就是教育。(2分)我们要从各方面受教育,(2分)(教育包括学习,校外,自我教育,[1分] )以养成习惯,增强能力。(2分)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习惯 [1分]增强能力[1分] ) 80字<br />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内容12-149-116-84-51-3表达5-64321<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