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攝影、製作:王旭東
音樂 : 秦俑組曲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
2014 年 12 月 25 日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集)
更多精彩請點擊這裡訪問 http://www.52e-mail.com
秦的祖先原是農牧兼營的部族,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那裡氣候適宜,牧草叢生,是放牧
的理想地帶。所以,養馬業一直為秦統治者所重視,直到商鞅變法時,秦律中還有盜馬者會被
處死的規定。秦養馬業的壯大和發展,為以後連年奮戰的秦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良馬,使秦國
不僅有“車千乘,帶甲百萬”,而且有“騎萬匹”馳騁在疆場。
38/62
  專家測量了 100 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為 133 釐米。
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 5 尺 8 寸, 5 尺 8 寸正好是今天的
133 釐米。看來,秦人對戰馬的選擇十分嚴格。 覆蓋著黃土的大坑下面,就肅立著一支完整的
秦國騎兵部隊。
2000 多年前的戰車就這樣開始在草原上賓士了。四匹馬拉著三個戰士,這就是一輛戰
車。當戰車高速賓士的時候(時速接近 40 公里),車上的戰士要保持重心已經很不容易,
很難想像他們還要揮舞長兵器砍殺格鬥!
1980 年 12 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 20 米、距現地表 7.8 米深的地下發
掘出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後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
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但由於未被盜擾,原位沒有大的變動,車馬的構
件基本齊全。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對研究我
國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出土的兩乘大型銅車馬,其鑄造藝術卓然超群,例如這一大型銅車馬的車蓋乃是一個
超薄、超大、超長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一次澆鑄而成的,真難以使人置信。銅車馬
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徵著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銅車馬的出土使我們能夠清楚地看
到古代御用車駕的真實面貌。銅車馬是按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製成
的,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著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 14 公斤,顯示了
銅車馬高貴的等級。
銅車馬 1 號車,古稱立車,又稱高車、戎車,是一輛開道車。 1 號的戰車是立車、單
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禦官,雙手馭車駕馬。
青銅的車馬器令人印象深刻。複雜的系駕繩索套管,精緻的馬頭飾,車輪鎖和制動裝置。
然而,在所有的陪葬品中,這個車輛模型最令人驚訝,這是已知中國有四輪車的最早證據,將
近 3000 年了,它仍舊能夠行駛自如。
銅車馬 2 號車,古稱安車,又叫轀輬車,是車主乘坐的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
後兩室,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和大量金銀裝飾,十分精緻豪華。
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
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
兩乘銅車馬共重 2.3 噸,體積是著名的大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的 10 多倍。零件加在一起共
7000 多個,介面近 7500 個,焊接口 1000 多個,帶紋介面 300 多個,連接工藝極其精巧複雜
。
據考證兩車為西元前 221 ~前 210 年間鑄造而成,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煉和工藝的
最高水準,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仰望戰車,浮想聯翩,金戈鐵馬
,叱吒風雲,始皇帝鑾駕的風采仿佛歷歷在目。
秦車的系駕方式令人驚訝,在西方,一直到西元 8 世紀,皮帶都勒在馬的喉部。高速
奔跑的馬經常窒息而死。秦車的系駕方式就完全不一樣,是利用馬胸部的力量。實驗顯示
:用西方的系駕方式,兩匹馬只能拉 0.5 噸的重量;用中國的系駕方式,兩匹可以拉 1.5
噸。
馬絡頭
馬身上的配飾全部是用金銀打造,奢華到極致。以馬的頸飾為例,它是將金銀相間排列
焊接而成,如用肉眼進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縫,甚至在 24 倍放大鏡下,也才僅見
某些焊縫。不知在兩千多年前這一技術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有的考古家認為,一、二號俑坑屬於實戰的軍陣,三號俑坑似為統帥一、二號俑坑軍陣的
指揮部。沒有什麼比精心組織的軍陣更有效了。 在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 6000 多個兵馬俑,
幾乎相當於一個師的兵力,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
10/62秦軍在面對象波濤一樣翻滾而來的敵軍時,怎樣發起攻擊?他們的戰鬥隊形是什麼樣的?
這些一動不動的陶土戰士,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在兵馬俑主力部隊的最前邊,站著三排戰士
,可以設想,秦軍軍陣中,他們最先與敵軍接戰。
考古發現,他們曾經裝備的武器一律是遠射用的弩。直面成千上萬洶湧而來的敵軍。弓弩
的射擊有一條規律,因為臨敵不過三發,敵人就沖到面前來了。所以古代射擊的時候一定要輪
番射擊。這是人們第一次親眼看到秦軍弩兵的作戰隊形。他們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測
,當第一排射擊的時候,後兩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輪番射擊。在戰場上,密集的殺
傷力最為致命。
在兵馬俑坑,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制部分已經朽爛,據此復原的秦弩,有著驚人
的力量。 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
達到 300 米,有效殺傷距離在 150 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
秦的強弩在兩軍對抗中通常起著重要作用。而秦俑坑大批弓弩遺跡與銅弩機、銅鏃等的出
土,成為文獻記載的明證。秦國的弩機、箭鏃等是最具殺傷力的遠射程兵器。在弩腐爛後留下
的痕跡中,這些小小的青銅構件就是弩用來發射的扳機。秦軍的弩機通過一套靈巧的機械傳遞
,讓扣動扳機變得異常輕巧。現已出土的彎機,分小、中、大三種類型。大型弩機,弩兵必須
借助杠杆.才能將弓弦拉到扳機上,射程為 600 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槍了。
在兵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頭。由於在坑中沒有發現弓,考古人員認為,
這些青銅箭頭都是為弩配備的。三棱箭頭擁有三個鋒利的棱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棱的鋒
刃處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這
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這種三棱箭頭取消了翼面,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使射擊
更加精准。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
我們注意到秦俑的一雙雙手。這些手有的握著,有的半握著,有的伸開著。握著的手中
原來有長兵器,兵器的木柄在漫長歲月中朽壞了,這就是古戰場上常用的矛和戈。
從 1974 年發現兵馬俑以來,考古工作就一直沒有停止。在這只矛頭附近,考古人員發
現了一条 6.3 米長的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完整的長矛接近 7 米。這種長度的刺殺兵器,端
平都十分吃力,秦軍是怎樣用來作戰的呢?
如果用來單兵作戰, 7 米的長矛根本無法自由格鬥,長矛的威力在於集體的力量。專家
推測,秦步兵中應當有長矛方陣,不論發生什麼情況,這些士兵都要挺著長矛向前走,前排
倒下,後排立即補上,保持方陣不變。可以想像:為了將幾千人、幾萬人變成一個銅牆鐵壁
的方陣,士兵們必須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從武器和作戰方式來看,長矛手是殺傷力最大的步
兵兵種。槍頭如林,方陣如山、巨大的衝擊力不可阻擋。
劍
吳鉤
青銅劍
青銅矛
秦俑坑出土的青銅兵器
秦人能夠滅掉東方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固然有秦軍勇猛善戰的
原因,銳利精良的青銅兵器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兵器依其使用的功
能可以分為三個大類:短兵器、長柄兵器和遠射程兵器。秦俑坑出土了大批青銅兵器,據
初步統計已近 4 萬件,其中絕大多數為青銅鏃,另外還有劍、戈、矛、戟、鈹、殳、鉞、
弩等。這些兵器製作精良,有的至今仍鋒利無比,說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冶金製造技術
已具有較高的水準。
戟:戟為戈、矛的聯合體,木秘安矛以刺敵,旁裝戈以鉤啄敵人,兼具鉤刺的作用。
目前一號坑已出土 4 件,出土時,戈、矛上均殘存有韜的遺跡。戟出土時秘已殘斷朽毀
,戈、矛上均有銘文。
更多精彩請點擊這裡訪問 http://www.52e-mail.com
請
繼
續
觀
賞
下
集

More Related Content

復活的地下軍團 2-o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