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Submit Search
復活的地下軍團 3-of-3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
Download as PPS, PDF
?
0 likes
?
1,437 views
P
psjlew
Follow
復活的地下軍團-3-of-3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Read less
Read more
1 of 29
Download now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More Related Content
復活的地下軍團 3-of-3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1.
攝影、製作:王旭東 音樂 : 秦俑組曲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 2014
年 12 月 25 日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下集) 更多精彩請點擊這裡訪問 http://www.52e-mail.com
2.
戈,是用以鉤挽敵人並啄刺敵人的長柄兵器。在兵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著一些文 字。這些文字和今天的漢字很相像。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現次數最多 的一個人是“相邦呂不韋”。呂氏春秋是秦國最重要的一本歷史文獻,它的編撰者就是呂不韋。 呂不韋是當時秦國的丞相,相當於今天的國家總理,監管兵器製造。呂氏春秋上說:物勒 工名,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3.
秦俑考古工作者在修復兵馬俑的過程中,在陶俑衣角、腿上、以及衣下擺的隱蔽處,發 現一些文字,仔細解讀,一些是數字類的編號,一些是小篆文字。正所謂“物勒工名,以考其 誠,工有不當,以行其罪,以究其情”。這種嚴格的管理制度,既檢查了工匠的工作,又出乎 統治者意料,為我們保留了一大批雕塑藝術大師的名字。正是這些出身社會下層的陶工,當 年從事者一項與自身利益毫無關係的工作,但他們傳承了一代文化,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藝 術珍品。
4.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軍的數量超過了 100 萬。不僅如此,這支軍隊高度專業化,裝備 極其複雜的武器系統。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歐洲,亞歷山大的軍隊是
5 萬人左右,最為強盛時 的羅馬軍團也不過幾十萬人。 為一支 100 萬的軍隊提供兵器,是一個可怕的任務,在十年統 一戰爭的歲月裡,秦國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們必須開足馬力,日以繼夜 。
5.
當年秦軍統帥怎樣指揮他那龐大的軍陣呢?古代兵書上說,軍隊是靠擂鼓和鳴金來指 揮作戰的,考古學家在兵馬俑軍陣的指揮車上果然發現了指揮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 腐爛,但這個青銅鐸留了下來。兩千多年前的秦軍戰士,就是聽著它的聲音從戰場撤回。 鳴金是收兵,而擊鼓,則是前進。
6.
這是由 38 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和戰車相間交錯,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這是 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軍陣範例,它進可以攻,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湯。秦兵馬 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 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慨。
7.
站在成千上萬的兵馬俑前,每一個參觀者都驚歎於它磅礴的氣勢。毫無疑問,在西元前 3 世紀的時候,這支秦國軍隊是沒有對手的。
8.
22/62 秦俑首先以造型高大而令人興歎。高者達 2 米,矮者約
1.75 米,一般平均身高 1.8 米,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神采各異,栩栩如生,身著短衣或鎧甲,腿紮行膝,姿 態不一,威武矯健。如果仔細觀察,臉型、髮型、體態、神情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 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
9.
怎樣區別這些陶俑呢 ? 這主要從冠和鎧甲來劃分。高級軍吏俑,頭戴鶡冠,身穿魚鱗甲 ;中級軍吏俑,頭戴單板長冠,身穿花邊鎧甲;下級軍吏俑,頭戴單板長冠,身穿無花邊鎧甲。 士兵頭上無冠、有甲衣甲片者地位較高,但所有甲衣一律不帶花紋。
10.
這個東西叫虎符。在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秦國法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 調動 50
人以上的軍隊 ,必須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 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徵調一支軍隊。秦代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平時軍中不設專門的 統帥,軍權歸皇帝所有,遇戰則臨時遣將,受命武將持信物(虎符)統一調兵,這就是“調 兵遣將”一詞的由來。
11.
遺憾的是,在三號俑坑,我們仍無緣目睹秦軍最高指揮官的尊容,這是因為從俑坑的軍 陣佈局來看,是處於一種軍隊的屯集狀態,最高指揮仍是秦始皇本人。這位將軍雙手按劍、 氣勢威嚴,帽子的形狀十分獨特。他的鎧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緻的、甲片細小而規整。前胸 和後背都有花結,這種花結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現代軍官的肩章。專家考證,這樣的軍 官應該是都尉, 他至少掌管一個縱隊。 將軍傭
12.
武士俑 那些武士俑,各個體格健壯,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上翹起的戰靴,好像 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 武士俑 立射俑
13.
二號俑坑內出土了一批騎兵俑和鞍馬。根據已出土的情況推算,二號俑坑內應埋有陶 馬 116 匹,馬前立有騎士俑一件。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統馬靴,右 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騎兵俑
14.
御手俑 在這些縱隊裡,胳膊前伸、手握韁繩的是駕駛戰車的馭手。他們無一例外都戴著這種 版狀的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緻。馭手的身份很關鍵,直接決定一輛戰車的安全, 他們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棱。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 的一個分隊。
15.
據兵書記載,作戰時,跪射兵攜弓帶劍,立可以疾走,趨敵致勝;坐則如磐石,堅不可摧。 而射擊時,一排站立發射,另一排就採取我們眼前看到的跪姿開弓裝箭,一起一伏輪換射擊, 構成了致敵於死命的密集火力。跪射俑在蓄勢待發、準備搏殺,強大的力量凝聚在他的身姿中 ,勝利的信心閃耀在他的目光裡。 跪射俑
16.
從出土的情況看,這些不同種類的陶俑一般很難從著裝上看出他們是一支正規部隊。秦 朝推行徵兵制度,年齡在 17 -
60 歲的男性都要接受軍事訓練,戰時徵兵入伍。戰爭結束即 回家種田。被征入伍的人,衣服和零用錢一律自備,國家只負責鎧甲和兵器的統一配備。因 此,秦軍的服裝顯得五花八門。
17.
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 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麼的呢?一個可能的推 測是:戰鬥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 的人站了出來。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隊勇士。
18.
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著這種小圓帽。考古 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 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
19.
為何俑坑中的陶俑大都不戴頭盔 ? 秦俑坑中出土的兵馬,有穿鎧甲的,卻沒有發現有帶 頭盔的。這與商鞅變法以後實行的軍功制度分不開。《商君書
境內篇》規定:士兵在戰鬥中 ,斬下敵軍下級軍官的頭,就可以“賞爵“、”賞田“、”晉級“,子孫後代並可世襲享受。相反, 如果連一個敵人的首級也得不到,那麼帶兵的百將與屯長就要受到斬首的懲罰。正是這種賞 罰分明的軍功制度,才使秦軍銳士個個勇敢善戰,鬥志昂揚,才出現了一大批不戴頭盔、勇 於作戰的士兵。
20.
在司馬遷的筆下,秦軍是殘暴的化身。 在另一部歷史文獻《戰國策》中,當時一個謀 士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追殺逃跑的對手。史書 中的秦軍離野蠻只有一步之遙。難道是殘暴和野蠻造就了這些強悍的士兵嗎?
21.
慢慢地靠近這些雕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迎面而來。它們不再是陪葬品,而是一個 個活生生的人,它們的神態暗示著每一個陶土面具的背後都曾擁有一個鮮活的靈魂和一段 自己的人生。漫長的歲月抹掉了關於他們的所有記忆……
22.
年紀大一點的,留著鬍鬚,身經百戰,知道戰爭的殘酷,顯得嚴肅,凝重;年紀輕一 點的,眼光中閃現出自豪和必勝;還有稚氣未脫的少年,他們還不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 嘴角正帶著一絲淡淡的微笑。就是這些年齡、性格、表情各不相同的秦人,手執兵器,呼 嘯著沖向敵人,去奪取每一場戰鬥的勝利。在我們面前,泥土燒制的陶俑仿佛有了生命, 我們仿佛聽到他們怦然跳動的心臟。
23.
十年統一戰爭時,秦國調動了大約 100 萬的士兵,
當時秦國的人口大約是 500 多萬, 5 個秦人當中就有一個士兵,秦國實行的是普遍的徵兵制,當戰爭爆發的時候,每一個秦人 都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國家的安排。在秦國,一個人一生服幾次兵役似乎沒有嚴格的規定。從 17 歲到 60 歲,只要國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隨時都要奔赴戰場。
24.
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它們神態各異:有的頷首低垂,若有 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對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 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幹練,好像隨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 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他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細的呼吸聲。
25.
在一個墓葬中,偶然發現從秦軍前線部隊寄到後方的兩塊竹簡成了中國已知最早的家信。 寫信人是兄弟倆。他們在外打仗,思念著自己的新婚妻子和母親。夏天到了,天氣開始轉熱。 遠在戰場上的兒子還穿著冬天的衣服,身上的錢也花光了,家中的母親肯定心急如焚。這個 家庭的命運或許能讓我們看到那個遙遠年代成千上萬的秦國普通人。他們有和我們一樣的家 庭,一樣的悲歡離合。秦人生活中只有兩件事:耕田和打仗。
26.
26/62 秦始皇將這支軍隊帶到了輝煌的頂峰。但是,這個帝王超越了時代的野心耗盡了帝國 的國力。在秦軍最後的日子裡,帝國的秩序已經崩潰。當士兵們在前方拼殺時,他們的家 已經無人來養活,覆滅的命運不可逆轉。
27.
秦軍最後的日子起於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那段歷史。那是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 , 900 名徵集去戍邊的壯丁,因為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照秦法,誤期當斬,於是,他們 揭竿而起,各地民眾立即回應,起義如乾柴烈火蔓延到帝國的各個角落,最終導致了秦 軍的潰敗和秦帝國的滅亡。
28.
在即將離開兵馬俑博物館之際,我無限深情地回望了一眼這千軍萬馬。此時此刻,我真 想大喊一聲:”秦軍弟兄們,你們已經在此站立了 2000 多年了,你們辛苦了!該是解甲歸田 的時候了,解散
!”
29.
讓我們再一次凝視這些 2000 多年前的軍人,我們由衷地產生崇敬之意。他們曾經造 就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也造就了我們的歷史。今天,我們使用著的文字來自於秦 人,我們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我們統一的中華民族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
2000 多年前的那個大帝國,仍然和我們血脈相連,息息相關,源遠流長。 更多精彩請點擊這裡訪問 http://www.52e-mail.com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