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学年度欧洲(叁)
- 1. 第 8 章 歐 洲 ( 三 )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產業的前景與展望 http:// www.lib.tku.edu.tw/eudoc/libeu.htm 淡江大學歐盟資訊中心
- 2. 第一節 農業 傳統農業活動 共同農業政策 政策的負面效應 歐盟農業 農業轉型
- 5. 1. 技術的革新 : 輕犁 -> 重犁 ( 需要更多畜力 ) -> 馬取代牛成為主要畜力 2. 敞田制 : 農民合作、田地合併 ->三年輪種 (混合農業) 西歐的農業發展 ( 北美小麥傾銷 ) 歐洲農業成本高、競爭力較弱 英國 : 敞田-> 圈田
- 10. 傳統的地中海型農業 ( 1 ) 自然環境不佳 ( 2 ) 牧:以山羊或綿羊為主(山牧) 發展問題: 1. 坡地土壤嚴重流失 (解決方法:修築擋土牆) 2. 淤積形成沼澤,引發瘧疾 (解決方法:排水道與開闢梯田)
- 14. 共同農業政策 穩定農產品市場 保證食品安全 保證農民合理的生活水準 進行農業結構調整 目的 進口徵稅、出口補貼、保證價格 ? 歐共體會員國間農產互通有無 方法 某些國家糧食不足,某些國家農產滯銷 ? 60 年代初期出現共同農業政策 背景
- 15. 共同農業政策 70 年代,會員國所需的小麥、牛肉、蔬菜,無須依賴進口 80 年代,歐洲的農產品開始出超 歐盟成立後,會員國間的農業合作更為密切 成效
- 16. 政策的負面效應 圖 8-1 2005 年 歐盟 的總預算比例圖 以方式獎勵生產,使農民盲目增產 ? 產品供過於求 歐盟支出過高,排擠其他預算項目 東歐國家陸續加入歐盟後,財政支出居高不下的問題更嚴重 財政支出居高不下 說 明 問題
- 17. 政策的負面效應 補貼金額的多寡 增產 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採高密度養殖 決定 生產過剩 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 說 明 問題 飲用水汙染 破壞生態環境 各種動物性疾病 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農作物產量 牲口數量
- 18. 政策的負面效應 照片 8-2 1998 年農人因小麥生產過剩而跌價,於 歐盟執委會 (European Commission) 門前進行抗議。
- 19. 政策的負面效應 農業生產體系不同 補助不均 顯著利益分配問題 緣由:各國農業生產體系不同,獲得的補助不均 實例:德國承擔歐盟預算 29.2 %,只得到 14.8 %的農業補貼,法國卻得 25 %,德國主張澈底改革共同農業政策 利益分配問題 說 明 問 題
- 20. 法國 農業補貼 25 % 共同農業政策最大受益者 德國 回饋 14.8 % 預算承擔 29.2 % 利益分配問題實例
- 21. 政策的負面效應 農產品補貼上做出讓步 歐盟共同農業政策 主要農產品出口國 ( 美國 ) 緣由:主要的農產出口大國(美國)強列批評歐盟透過(徵稅和補貼)扭曲世界市場價格,阻礙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對外貿易關係的緊張 說 明 問 題 強烈批評
- 23. 農業轉型 改變補貼方式 ,提升補貼效率。 鼓勵 休耕 ,抑制農產品生產過剩。 強調農業多功能性和 永續發展 。 推出 生態農業 :使用少量化肥、農藥,拒絕抗生素、基因作物的新農業方式,藉以達成提高作物品質、保持傳統景觀及生物多樣性、活絡鄉村經濟等多重農業政策目標。
- 24. 農業轉型 照片 8-3 德國 的非基因改造農作物 照片 8-4 英國 東南部採用 自由放養模式的養雞場
- 25. 圖 8-2 歐盟 有機農業面積及農場數統計圖(資料來源: 威爾士有機中心 , 2001 年) 農業轉型
- 26. 德國農業環境維護措施 1. 有機農業獎勵措施 ( Oko-Landbau ) 2. 粗耕式綠地利用獎勵措施 ( extersive Grunlandnutzung ) : 除上述的有機農業之外,尚包括長期性作物必須放棄使用農藥,以及綠地的粗放經營。 3. 多年期休耕獎勵措施 ( mehrjahrige Stilllegung ) : 透過農地休耕改採生態管理方式來改善農業地區的環境品質,諸如提高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侵蝕、增加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減少森林有害物質,或是在生態敏感地區建立緩衝地帶( Ubergangsflachen )與農業生態平衡區( agrar-okologische
- 32. 第二節 工業 優越的工藝能力 東歐十二國的助力 傳統工業區的轉型 團隊合作 歐洲工業
- 34. 東歐十二國的助力 有助於東歐與西歐雙方互補關係的形成 引來非歐盟國家對東歐十二國的投資 歐元流通之後,日本利用東歐國家為生產基地,再以價格優勢拓展西歐的市場 日本製造業在東歐的投資集中在 捷克、匈牙利和波蘭 影響 2004 年以來,東歐十二國陸續加入歐洲聯盟 推力 高工資和社會福利支出,使西歐的製造業者必須尋求成本更低廉的生產基地 80 年代後期,東歐共產國家的開放浪潮,迎合西方工業國家的需要 契機
- 36. 傳統工業區的轉型 魯爾-萊茵區 洛林-薩爾區 英國伯明罕工業區 設備老舊 環境汙染 石化工業興起 產業外移 轉型 以服務業和科技產業為主的 新興工業區 許多重工業區,因年代久遠,出現設備老舊、環境汙染、產業外移、失業率增高等現象,如德國魯爾─萊因區、德法交界的洛林─薩爾區 背景
- 37. 傳統工業區的轉型 各國進行老舊工業區的調整與改造工作。如 德國的魯爾區,由煤鋼工業為主 ? 服務業和科技產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區」 歐盟議會透過政策進行汙染防治 實例: 新建築須有汙水處理裝置,以使其排放的汙水達到一定標準 產品製造商至少要回收和再循環每件電子產品和電器設備的 75 % 成效:改善歐盟的汙染問題,也為當地居民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策略
- 38. 傳統工業區的轉型 照片 8-8 由廢棄工業區改建過後的 歐寶豪森 ( Oberhausen )購物中心 照片 8-9 魯爾區夢仙旎 (MontCenis) 的太陽能發電建築。 夢仙旎 原是礦區, 德國 利用新科技將過去舊礦坑的沼氣、玻璃光罩的屋頂和帷幕結合太陽能,達到創造舒適的 地中海型 氣候。
- 40. 美國日本 GDP 的 3 % GDP 的 1.9 % 歐盟 研發費用 團隊合作 團結力量大: 空中巴士公司即由 英 、 法 、 德 等 6 個國家的企業共同出資籌組。 照片 8-10 新型 空中巴士 A380 ,可以容納 800 個座位,在不久的將來,可望取代 波音 747 ,成為國際長程飛機的最佳選擇。
- 41. 團隊合作 歐盟國家得以在低價競爭的國際貿易戰場上,為其高工資的不利因素扳回一城 影響 英、法、德等 6 國企業合資籌組空中巴士公司, 2004 年接單量超越美國波音公司,成為全球商用客機新龍頭 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簽訂過程中,歐盟國家對協定的簽訂採取集體行動,在世貿組織投票時,各有一票,使得美國、日本處於相對劣勢 實例 歐盟採「團隊合作」的方式,以較少的研發經費而能與美國、日本相抗衡 原因
- 45. 魯爾工業區 1960 年代:制訂調整產業結構方案 提供優惠政策和補貼給傳統產業 改善當地交通基礎設施 建立工業大學和研究機構 1970 年代: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發展新興產業 1980 年代:政府支持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發揮區域優勢 產業結構多樣化
- 46. 魯爾工業區成功的因素 1. 政府主導 2. 改造傳產,完善基礎設施 3. 吸引資金和技術 4. 因地制宜,產業結構多樣化 5. 保障工人生活 6 支持中小企業 7. 改善環境品質
- 47. 第三節 產業的前景與展望 機會與不利因素 金融服務業 時尚精品 觀光旅遊 歐盟東擴帶動的市場發展 歐洲產業的前景與展望
- 50. 歐盟產業的發展利基 ※ 金融服務業 擁有歷史發展悠久的金融業發展背景,穩定的政經環境, 倫敦、巴黎、法蘭克福 均為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 提供眾多行業的工作機會 ,如銀行、保險、外語、法律等 利基 資訊科技發展+各國放鬆金融管制(利率低、資金供給寬鬆)+ 新興市場前景看好 ? 全球資金流動快速 市場背景
- 51. 歐盟產業的發展利基 ※ 時尚精品 巴黎、米蘭、倫敦 為時尚重鎮 全球三大精品集團均源於歐洲 ? 歐洲時尚藝術品味引領全球 利基 標榜個人品味的時代,時尚精品業成為成長力道最為驚人的 產業之一 市場背景 照片 8-13 米蘭 的時尚品味牽動著世界的流行風潮 照片 8-14 LV 已是現代時 尚品味的代名詞,每每吸引愛好者前來鑑賞。
- 52. 歐盟產業的發展利基 ※ 觀光旅遊 歐洲文化襲產 歐洲擁有 40 %的世界襲產 舉辦全球關注的運動賽事 ? 為 歐洲帶來大量觀光收益 利基 交通運輸便利與重視休閒旅遊的風潮盛行 市場背景 照片 8-18 2006 年的 世界盃 足球賽點燃全世界足球迷的熱情,各國球迷都願意到現場為自己國家代表隊加油。比賽的這段期間更為地主國帶來無限商機
- 53. 照片 8-16 位於 西班牙巴塞 隆納 的 米拉之家 ,是 高第 最 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照片 8-15 在夜晚從 塞納河 畔遠眺 艾菲爾鐵塔 ,更彰顯 法國 的富麗堂皇 照片 8-17 梵蒂岡 不只是教皇的行政中心,更是藝術文化的美麗結晶。 照片 8-12 羅馬競技場 ( the Colosseum Rome ) 象徵 羅馬 人對 希臘 文化的嚮 往與實踐,時至今日,仍吸 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
- 54. 歐盟產業的發展利基 ※ 市場擴大 非歐盟國家 西歐 投資設廠 東歐 獲利增加 就業機會 市場擴大 消費提升 利基 東歐 12 國和其他歐盟國家間的內部貿易 原因
- 56. 「波蘭症候群」 「波蘭症候群」( Polish plumber syndrome ),這已成為其他擔憂來自東歐廉價勞力衝擊的隱喻語 因波蘭勞工不易在法國獲得就業機會,就自行開業,因為收取與在波蘭同等的費用而大受歡迎,對法國的勞工及商業造成相當大的震撼。 歐盟原十五國政府紛紛採取不同措施以緩和自新會員國移入的勞工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