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股市真规则

比之下,《股市真规则》的译文质量属于上乘,一读便知译者是专业中人。《股市
真规则》的条理清晰,基础性强,初入股市者可以将它视为入门,老练的投资者则
能从中学到不少新知。本书有一半是对于各类行业投资特点的,明显来自于作者平
日的心得。如生活消费品行业,“牢记投资者在经济低迷时期可能会哄抬生活消费品
股票的股价,使得股票价格相对于它的公平价值贵得多。当生活消费品行业的股票
有 20%-30%的安全边际交易时,可寻找买入的机会”;公用事业行业“不再是曾经的
投资安全港,对这个行业的公司要保持适度的谨慎”;能源行业,“在石油市场上从事
销售业务,规模经济可能是取得竞争优势惟一的路径,同样,对于石油公司,规模
越大越好,因为公司越大越赚钱”;媒体行业,“不要赶时髦,为一部风行一时的影片
或者电视节目就买入一家媒体公司的股票,很少有赚钱的”;软件行业,“变换的脚步
使得软件公司的未来很难预期,因为这个原因,买入之前最好是寻找以内在价值较
大折扣交易的股票。”
当然,这些行业特征大多是发达成熟国家所具备的,未必适应中国这样的新兴市
场。如对于人寿保险行业,作者多尔西写道:“人寿保险公司的经济特征不会让我们
心动加速,有时,好的人寿保险公司可能会提供很好的投资价值。“但是一般来说,
这个方面的投资罕有引人注目的机会。截至 2003 年 8 月 31 日,历经 10 年时间,标
准普尔 500 寿险和健康保险指数年收益率达到 3.6%,与之相对的标准普尔 500 指数
年收益率达到 10.1%。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是成熟的、慢速增长的生意,它提供的商品是很容易替代的,除
了某些管理规章和资本需求以外,进入的壁垒是适度的。只有几家最大的人寿保险
公司,比如大都会国际人寿保险公司、保诚集团、恒康人寿保险业公司具有竞争优
势,因为它们有被广泛认可的品牌、大规模的产物分配销售系统、多样化的产物供
应以及与众多公司客户建立起来的关系。“但这些仍然是比较单薄的竞争优势,也许
人寿保险是一桩典型的没有竞争优势的生意。”
但这一切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目前的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等中国公司,因为与竞争
对手相比,它们仍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问题是,我们要当心多尔西所描述的人寿行业普遍特征出现在中国的那一天, 看来
速度未必很慢。其实,过去平安保险一向以国际眼光与管理水准鹤立鸡群,这几年
中国人寿已然赶上,谁能保证其他对手的速度一定很慢?所以,多尔西下面的一番
话仍值得玩味:
“在特定的类似日用品生产商的人寿保险行业,对一家保险公司来说,离开收购的
话,几乎不可能以高于行业平均年收益率的速度增长(寿险行业增长速度和 GDP 最
小增长率相差无几)。平均复归值的概念对这样一个慢速增长的行业来说,令人难
以置信地重要。例如,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可能由于某些短期事件的原因,
在一个阶段高于或者低于平均趋势,比如一项突出的投资收益。但经过很长时间,
投资收益和净利润很可能回归平均值。”
也就是说,好的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增长不会明显高于同业平均水平。按照美国
人寿保险协会的数据,在 1991-2001 年之间,人寿保险费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是
6.2%。“以降低风险定价赢得保险销售收入是个危险的游戏。”
在《股市真规则》中,类似的分析比比皆是,如股市的回报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和
投机收益。投资收益是一只股票的增值,因为它的红利和后来的盈利都在增长;投
机收益则来自于市盈率变化的冲击。回顾整个 20 世纪,美国股市 10.4%的平均年收
益率可分解成:5%来自分红,4.8%来自盈利的增长,只有 0.6%来自市盈率的变化,
投资的成果要远远高于投机的战果。但当我们考察一个较短时间框架时,情况会有
所不同,例如,从 1980-2000 年,市场年收益率大约为 17%,其中 4%来自分红,6%
来自盈利的增长,而剩下的 7%来自市盈率的增加。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熊市则恰
恰相反,市场的年投资收益率稳定在 13.4%, 70 年代早期所谓的“漂亮 50”股票的市
盈率却从 16 倍降到 7 倍,年投机收益率则是少见的-7.5%。
由《纽约时报》驻底特律的记者梅纳德写的《底特律的没落》,不仅分析了美国三
大汽车公司如何丧失美国本土市场,也是 21 世纪初的世界汽车业大事记。对于我们
这些既不“爱国”(美国))也没有美国车情结的读者,好奇的是丰田、本田、日产、
现代和宝马是如何征战美国市场乃至世界的。其实,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或绝招,
却殊途同归。丰田和本田都是象征着具备可靠性和高品质的汽车产物,有时很难将
它们分清,但它们有不同的研制开发汽车的方法,有各自不同的公司个性和不同的
全球发展战略。丰田汽车公司更像一个传统的汽车公司,生产各种车型的轿车和卡
车,以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本田公司则走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它精心挑选属
于自己的市场,只有确信某一款汽车确实可以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时,它才会
将其推向市场。
宝马与现代则分别瞄准了美国汽车市场的高端和低端,凭借德国制造技术的传统优
势,宝马以其在驾驶速度上的良好表现和杰出的可操作性在市场上占据了不可撼动
的地位。现代在汽车市场上发迹的时间并不长,现代公司的产物主要是凭借低廉的
售价和超长的售后质保期赢得口碑。
总之,梅纳德写道:“在过去的 10 年里,包括宝马和现代在内的一批海外厂商进入美
国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自己的市场空间。在美国制造商拥有传统优势的市场
上,只有丰田一家海外厂商凭借其广泛扩张的产物线的强大实力,选择与美国人正
面交锋。除丰田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外来公司采取这种做法,这些公司选择从其他
突破口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即关注美国制造商不曾留意或无暇关注的那些市场。”
在此同时,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在面对多方进攻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手忙脚乱,渐渐
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梅纳德眼中,三大美国厂商都有夸夸其谈、目光短浅的习
气,最大的失误之一是争先恐后地向轻型卡车市场进军,忽视自己在轿车产物方面
的传统优势。美国三大厂商 1998 年共为市场提供了 75 种品牌不同类别和型号的轿
车,不论客户需要普通轿车还是豪华车型,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选择。进口汽车
有 63 个轿车品牌,旗下的产物远不能与美国厂商相抗衡。但到了 2002 年,美国厂商
们的卡车品牌数量上升至 74 个,轿车品牌数量则减少至 56 个,两种类别所占比例与
5 年前恰恰相反。此时,海外厂商的策略却是轿车与卡车并重,没有忽视任何可能的
利润来源,他们不但推出了 49 个卡车品牌,还在轿车市场上推出了 88 个品牌。

More Related Content

股市真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