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不太科學 潘昌志 @ TEDx溫羅汀 "科學看社會"
3. 知識水準不 ?夠
總計
研究所 ( 含
博士班 )
大學
97 年 19,131,828 789,494 3,511,187
98 年 19,341,754 855,052 3,731,899
99 年 19,537,812 924,708 3,981,133
100
年
19,723,122 1,014,165 4,194,774
101
年
19,904,145 1,098,507 4,432,693
8. = 或許會 = 可能
這裡要換成廣告圖
原則上要換廣告圖
Duty 要記得換圖唷 (Duty = Peggy Lo)
不然沒換好會被笑 ( 廖ㄉㄉ到此一遊 )
這也是
廣告
台灣: 270 百萬噸 / 年? 70 萬噸
/ 天
蘋:如果大量外洩會怎麼樣?
林:有缺 窒息危險。氧
蘋:台灣地震多,封存會不會有危險?
辛:應審慎評估。
15. Where am I ?
阿速司說故事:看天地之氣象萬千
http://www.wretch.cc/blog/wayne1218
Editor's Notes 今天的主题是科学看社会,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社会是怎麼看科学的? 首先,這裡有一個問題來問大家, 有夏天和冬天的原因是究竟是什麼呢?請大家來回答看看, a.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會變化。 b. 地球的自轉軸是傾斜的。 C. 地球的自轉週期變化。認為是 a 的請舉手,認為是 b 的請舉手,認為是 c 的請舉手。 好,答案揭曉,是 b ,地球自轉軸是傾斜的。 就算答錯了,一點也毋須難過,因為,即使是美國的哈佛大學,全校也只有 10% 是完全能把答案說清楚的。 那麼我們回來看看台灣,台灣有超過一百萬的人口有碩士學歷,所以你每遇到 20 個人,就可能有一個是碩士。照理說這樣算起來,台灣人算蠻聰明的,但事實上呢? 我們來聊剛才有五萬多粉絲的節目,這邊有一個節目的截圖,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光這個畫面就可以挑出不少毛病。 為什麼會說到地表最強,其實是因為引用 CNN 的報導,然而事實是,它並非最大的颱風,它只是一個今年目前最大的颱風,或是說在這段時間是最大的颱風。 即使是 CNN ,也不忘用一些誇張的詞彙來描述這個颱風,或許是他們的習慣,而他們也是媒體,不是氣象測報單位,為什麼要去引用他們的報導?颱風也沒經過美國領土不是嗎?全世界也很罕見有國家用這種方式報導國內天災。 再來,用怪獸來形容也未必科學,這些誇張的方式,雖然讓大家覺得應該要防範,但還是欠缺理性的方式來判斷這個颱風的強弱。最後,這個 100 公尺是最大的錯誤 這是蘇力颱風在 7 月 9 日的衛星雲圖, 7 級暴風圈半徑 280 公里,也就是說整個颱風有 560 公里,回頭看剛才的颱風眼,中間那個洞,怎麼看都比較像是 100 公里。 在科學上,尺度是最重要的東西,颱風眼是颱風中很重要的構造,一般通常是 30~60 公里,越大越強,而 100 公里的確是十分大的颱風,但這 100 公尺反而就會混淆了。 總而言之,生活中有非常多科學的事與我們息息相關,但是又有太多偽科學在裡面。 而且,偽科學討人厭的地方,就是它看起來像煞有其事,有些正確的東西,卻又充滿錯誤的陷阱。 苹果日报不愧是平面媒体楷模,近来也做起踢爆科学的研究,这看起来是个很可怕的标题。 看到這類新聞有個「恐」字,就要小心,因為這是一種恐慌的根源,但恐其實只是 = 或許會 = 可能。 再來,第二點就是說到中油台電硬幹,這是真的嗎?我只能說這樣的封存在國外已行之有年。 在台灣的苗栗,以前有幾十萬噸的天然氣,很早就被抽光了,我們再打進去一萬哪二氧化碳而已,你想想,以前天然氣已經在裡面待上了幾千幾萬年都沒事,現在我們打相對少量的二氧化碳進去,其實沒那麼危險。 而另一種方式是存在外深處的地底,也就是報導說的十萬噸。 10 萬噸有多少?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數據, 2010 年台灣使用能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為 270 百萬噸,也就是平均一天排放 70 萬噸左右,如果看這個數據還不懂,再舉個例子,這種大型天然氣儲存槽可放 13 萬公秉的天然氣,換算成重量是 16 萬噸,所以說打進去的 10 萬噸聽起來很多,但只是九牛一毛而已,經過壓縮後體積非常的小。 當然,蘋果對於這種科學新聞,看似認真的找了專家來查證,右上這是尼歐斯湖的事件,毒物專家林杰樑說:大量的二氧化碳外洩會有危險。而引發微震這件事呢?氣象局長辛在勤也說:應該要審慎評估。 當然,就是要審慎評估才能做,尼歐斯湖是死火山釋放出天然的二氧化碳的例子,因為它以前是火山,底下有很多岩漿通道,而學者研究出來適合的場所是這樣地質穩定的地方,而且像彰濱外海也是遠離人煙的地方。 因此問題不是在外洩了會怎麼樣,因為不要外洩是基本前題。 这裡面的文字除了漏洞百出,但还有一个认知误解的错误,其实还没开始真正进行啊!现在其实还在进行实验,根本还没开始做,苹果非但没查证,还去访问许多与事件无关的科学家。 綜合以上的報導我們不難看出以下的問題。第一,是查證部分,常常是用不清楚的來源,外電也沒寫清楚,學者說的話也剪接的亂七八糟。再來就是太過誇張的用字,和對科學詞彙的誤解。分析錯問題,找錯專家,就象剛才林杰樑和氣象局長的例子,特意尋找某個立場或對事件不了解的受訪者。數據的大小,也常常是用想像來計算的或分析的。 總括全部,其實最大的毛病就是在科學素養的不足,報的人是,看的人也是。 所以,欠缺严谨的科学报导,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大家拿着误解和批判来抗议。变成社会就先把科学给否定掉了! 那要怎麼增加全民的科學素養?所以開始有科學家認真的在思考這件事,跳出來說話了。 記得去年的世界末日說,孫維新館長帶頭跳出來拍影片寫文章駁斥這個遙言。 而另一位年輕的科學家,吳俊輝,他開辦了用水管來製作天文望遠鏡,把科學帶進人群。 下面這張則是泛科學的活動,泛科學上面有無數的科學家,試著發出聲音,改變這充滿偽科學的社會。 除了泛科學,國科會也開始有了科技大觀園的平台,科博館也在推廣一般人也來投入科普寫作。 而對岸中國大陸的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它們的規模和影響力甚至比我們還大的多。 所以我相信,雖然還不及主流,但隨著網路的發展,這些社群平台一定會有追上的一天。 至於我,也開始努力寫作,因為主流媒體並不在乎科學素養,因此我從許多地方切入。包括一些平台、網誌、甚至 Facebook ,大家只要把我的名字拿去搜尋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我的文章,這也是網路的便利,當然也可以說是科學的一種貢獻。右上角是我自己設計的 LOGO ,因為我喜歡這個地球,所以我想盡情的擁抱自然。 或许很多人看待科学、科普就如同诚品书店的书架分配一样,放在旅游、摄影或是电脑书的附近,看起来就像是个消遣。不过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科学,是我们生命中极重要之事。但我们若把偽科学看成真的科学,就会造成极大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