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 3. 為故宮宮廷文物的代表作。
高 12.5 釐米,口徑 8 釐米,
足高 5 釐米,口邊刻有回紋。
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
乾隆皇帝對此杯的製作十分重
視,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
、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
細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
滿意為止。因此,該杯一直被
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
。
“ 金甌”寓意國家政權,取
名“金甌永固”則反映永遠鞏固
地保持政權的一種願望。
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
(大年初一)舉行開筆儀式時
專用的酒杯。每當元旦子時,
皇帝在養心殿,把“金甌永固杯
”放在紫檀長案上,倒入屠蘇酒
,親燃蠟燭,提起毛筆寫下祈
1. 乾隆款金甌永固杯
- 6.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元,通高 13.9cm ,口徑 16cm ,足徑 13.5cm 。清宮
舊藏。 爐銅胎,圓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爐頸部淺藍釉地,飾黃、白、紅、紫
四色菊花 12 朵。腹部寶藍釉地,飾紅、白、黃三色掐絲琺瑯纏枝蓮花 6 朵。其下飾蓮
瓣紋一周。此器釉質瑩潤,有的部分釉質呈玻璃般的透明狀,琺瑯色澤渾厚諧調,富麗
典雅,是一件高水準的元代掐絲琺瑯作品。唯其銅膽、象耳和圈足為後配。
4
..
掐
絲
琺
瑯
纏
枝
蓮
紋
象
耳
爐
- 11.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清康熙,高
20.8cm ,口徑 6.1cm ,足徑 9.1cm 。
瓶直口,長頸,垂腹,圈足外撇。足外
牆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繫繩帶
。
在容器上系帶是對無梁、無系、無
扳手的器物進行提拿的傳統方法,拆卸
容易而又非常實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擺
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損壞。
該器通體施紅釉,因釉質在高溫燒
造時垂流而使口部顯露出白色胎體,底
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外底施白釉並
鐫刻乾隆禦制詩:“暈如雨後霽霞紅,出
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
寶石致難同。
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
數典宣窯斯最古,誰知皇祜德尤崇。乾
隆乙未仲春月禦題。”由此可見乾隆皇帝
對郎窯紅瓷器的喜愛和推崇。?
9.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 15. 第二:西周〔散氏盤〕 ( 銘文字數多,銅質特佳 )
散氏盤應為西周晚期出品,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盤內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銘文,記
載了西周時散國和鄰國解決土地糾紛的協議。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
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
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 16. 第三:顏真卿〔祭侄文稿〕
( 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二行書 )
《祭侄文稿》行草墨蹟,顏真卿書。縱 28.2 釐米,橫
72.3 釐米, 25 行,共 230 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
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
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
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
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
神寫,得自然之妙。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
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
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
灣故宮博物院。
- 18. 第五:五代 趙幹〔江行初雪圖〕
( 五代名家繪畫真跡,李後主題字 )
絹本水墨設色 縱 25.9 釐米,橫 376.5 釐
米 . 趙幹,江寧人(今南京),南唐後主李煜
時為畫院學生。善畫山水林木,長於佈景,多
作江南景物。畫“樓觀、舟船、水村、漁市、花
竹,散為景趣,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
上。”(《宣和畫譜》)
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
葦業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寒風蕭瑟,
江水微波;漁人衛寒捕魚,騎驢者縮瑟前進,
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
畫人均積傳神。圖中樹石筆法老硬,水紋用筆
尖勁流利,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表現出雪花
的輕盈飛舞。
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應
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 , 金明昌,
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
瑞,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 19. 第六: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 范寬真跡,有東方蒙娜麗莎美
譽, )
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繪畫代表作品。範寬(約
950-1027 ),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國古
代著名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為人風儀峭古
,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
,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健。晚年卜居終南
、太華,置身自然,盡得畫意。其畫風對後世影響
極大。
此圖描繪溪山行旅,氣勢雄偉,體現出北方山
水畫派堅凝雄強的特點。畫面由上而下分三段佈局
,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極富空間感。
《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範寬的代表作,樹
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
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
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
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
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
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
- 20. 第七: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 黃公望代表作 )
《富春山居圖》紙本,水墨。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
作,始畫於至正七年 (1347) ,至正十年,黃公望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
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其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
,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
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的境界。
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 1652 年,收藏人將此損卷
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
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
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
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剩山圖》和《富春圖》無用師卷長
短兩部分,身首各異。前半卷《剩山圖》縱 31.8 釐米,橫 51.4 釐米 ,現藏
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 33 釐米,橫 636.9 釐
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24. 第九:北宋 汝窯〔蓮花氏碗〕 ( 汝窯另一代表作 )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
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
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 20 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年)到徽
宗崇寧五年( 1106 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