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教學原理報告
引起動機

組別 : 第五小組
組員 : 曾冠榮 吳 在元 黃 毓珮 蘇逸娟 陳惠華
壹、前言
從「引起動機」這一名稱上來說,感覺好像很容易瞭解,因為從這項議題的外
表看來,真的比某某理論、主義、思想等看來易懂。一般人大多認為動機是一種
欲望,它有著牽引人類對某類的事物、學科、興趣等範圍領域,進行追求、探索
以及鑽研的力量。若要使學習之成效良好,在教學上也就極需要這一力量的存在。
沒錯,這就是「引起動機」這一論點很奇妙之處。

貳、關於動機的意義以及類型
一、動機的意義
1. 動機( motivation )一詞源於拉丁文 movere ,原意是引起活動
(active )。動機一詞,包括的範圍甚廣,例如:需要、願望、衝動、
欲求、傾向、目的、心理準備等不同的說法。
2. 動機可說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它使人們產生活動,是活動或行為發生
的原因。
3. 從學習這一方面來看動機,簡言之它就是一種刺激,一種誘導力。動機是學習
上非常重要的動力或能源,如果學生缺乏動機,教師應該採取適當的方法,引發
其動機或加強其動機。
二、動機的類型
(一)內 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s )
這是指個人內 在的驅動( drive )。這就猶如一個人沒有其他的外在因素,單單因
為喜愛,或是感覺有趣而去從事某項活動一般,此種內部力量就是內在動機。
(二)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s )
這是指外在事物具有誘因而使個體去從事各種活動。外在動機多來自教材的範圍之
外,但性質應與教材相類似。概括而論,教師若能把學生所具有的內在動機激發出
來,則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較為自動並且持久。
 ※在整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引起學生的內在動機或促使學生具有外在動機,實為
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参、動機的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
一、行為主義動機論的要義與應用
(一)理論要義方面
1. 個體的一切活動,皆起因於內在生理需要而生的驅力
2. 在個體表現行為時,如該行為結果能滿足造成驅力之需求,那就會使該趨力減
降。驅力減降的結果,自然加速該種行為的重複出現。
(二)教學的應用方面
在教學上強調應該將學生的思考歷程納入教學活動的考量中。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給予學
習者各種必要的增強(如:有效地讚美),強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並且使學習活動持續
地進行。從人類動機的產生及內涵,暸解教學使用獎勵與懲罰的動機,增進教學效果,同
時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二、人本主義動機論的要義與應用
(一)理論要義方面
人本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感覺自己的能力動機( competence motivation ),
從能力動機中感覺到自我價值的存在,並致力於自我實現。

(二)教學的應用方面
重視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的感受,屏除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重視個體的整體性
發展,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習者達到自我實現的境地。
三、認知主義動機論的要義與應用
(一)理論要義方面
認知心理學者認為人類的學習絕不是傳統觀念的被動性。認知主義對動機的理
解,認為個體是主動的,個體的行為均經過內在意識的評估,而後才採取行
動。

(二)教學的應用方面
協助學習者為自己設定各種可以達成的學習目標。教師從引導學習者自我效能
的判斷中,了解學習對自我效能的觀點,同時為學習者擬定各種提升自我效
能的有效策略。
肆、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模式
美國學者 Keller 於 1983 年提出一套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名為「ARCS
模式」,包括四大要素:一 . 注意( attention )二 . 相關

( relevance )三 . 信心( confidence )四 . 滿足( satisfaction )。
Keller 強調學習動機的設計必須配合四個要素的運用才能達到激勵學生學習
的作用。以下分別說明這四個要素的內涵,以及可以採用的策略:

一、注意
要引起學生學習的第一要項就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具體策略如
(一)以不同的聲音、文字、圖像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及技術來進行教學。
二、相關
教學活動的設計或學習的內容應要能讓學生覺得與他們本身的需求及目標是有
切身相關的,這樣才會讓學生產生積極而主動的學習態度。
(一)利用具體或一般人感興趣的範例,幫助學生聯想與理解。
(二)提出與學生經驗吻合的範例,減少學生對學習新事物的距離感。
三、信心
信心是人們對任務是否能勝任達成所持的態度,很多學生會因為缺乏
信心而逃避學習,因此教師要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足以讓他們學習成功
的信心。
(一)讓學生清楚瞭解所要學習的內容及方向。
(二)教材的安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四、滿足
學習的成就與動機有密切關係,如果學習的成就與學生原先所預期的
不一致,那就很容易導致學習動機的低落。因此,教學者應思考提供
什麼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而令自我感到滿足。可採
用的具體策略如:
(一)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可以盡量發揮所長。
(二)不斷鼓勵及引導學生將所學運用出來。
※ 總結來說, Keller 所提出的這一套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模式,這四
大主張,最根本的精神應該在於呼籲 教師們要用心,以提升自我的
敏銳 觀察力,好好地協助學生以增 進學習的欲望。
伍、引起學習動機應注意的原則及技巧
學習動機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原動力,如果能充分了解學習動機的本質,以
掌握一些提升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相信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必定是大有助益
的。經由仔細篩選而排除掉極為近似的項目之後,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原則方面
李春芳( 1997 )綜合各家學者的看法,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訂定符合各個學生能力、程度的不同成功標準。
(二)讓學生了解教師對教材及教學活動的處理與安排。
(三)營造安全、溫暖、和諧的班級氣氛。
☆(四)多採用小團體的討論形式進行教學。
(五)避免將考試成績當作懲罰的手段來督促學生學習。
(六)對於有學習困難者要多給予耐心與鼓勵。
(七)提供即時的回饋。
(八)利用學生既有的動機來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
(九)引起動機的時間不宜太長。
二、技巧方面
根據上述所提到的原則,要憑當時的實際狀況,以及個人的巧思創意來決定
取捨的。經過篩選有下列幾點:
(一)採用輕鬆、幽默的口吻。
☆
(二)利用生活周遭熟悉的事物,舉例說明。
(三)述說一段與教材相關的故事。
(四)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
(五)運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及資源。
☆
(六)設計一個遊戲、比賽或進行角色扮演。
(七)讓學生實際參與、或動手製作。
(八)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實際經驗。
(九)改變座位或教室陳設。
※ 由以上就原則與技巧的陳述,可見得動機是幫 助外在學習非常重要的元
素。教學者除了要事前瞭解動機的緣由外,在教學時必須適度將理論與實
務應用。畢竟在面對不同的學生、班級時,唯有採多元且靈活的做法,才
能把理論發揮甚至是超越,而非反被理論束縛。
陸、結語
在教學原理這門課程中,雖然「引起動機」這單元僅為諸多教學主題中的一環,其
內容所佔的比例並不多,但是本組成員一致認為這部分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點。
畢竟,「引起動機」是一切學習的開始,它就猶如一扇門,唯有打開了它之後學習
者才能夠 走進去,持續地向前邁進。

小組的整體感言
「引起動機」並不如原先想像中的那般簡單,該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並持續
地維持學生的專注力,真的是所有教師們應關注的課題之一;書本中的論點只是大
原則,而它也正如一扇門,必須要教師們實際去嘗試並執行,從中不斷地進行反思
、調整來引導學生,這樣教師們也才能在教學路途上,持續充滿動能並從中獲得回
饋。
參考書目:(按照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1. 林寶山( 1988 ):教學原理與技巧。台中。五南圖書公司。
2. 黃光雄( 1990 ):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公司。
3. 徐南號( 1996 ):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公司。
4. 高廣孚( 1997 ):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5. 黃政傑( 1997 ):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公司。
6. 林進財( 1999 ):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7. 洪志成(等著)( 2000 ):教學原理。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8.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 2004 )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9. 林寶山( 2007 ):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More Related Content

讨论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