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西洋外交史期末報告 
從經濟軍事角度看德國統一 
學生學號:97401031 
所屬系級:新聞系三年級甲班 
學生姓名:陳子恩 
指導老師:連弘宜 先生 
1
2 
目錄 
I 、前言:我怎麼看歷史?.............................3 
II、回到決策時背景:為何用此兩個角度?..............4 
III、德國統一的經濟背景探討 ………………………………5 
1. 關稅同盟……………………………………………6 
2. 工業發展……………………………………………7 
IV、德國統一的軍事能力探討………………………………9 
1. 憂患意識……………………………………………9 
2. 軍事相關科技………………………………………10 
3. 軍事制度……………………………………………11 
V、結論……………………………………………………15 
VI、後記……………………………………………………17 
2
3 
3 
I. 前言: 
我怎麼看歷史? 
從小到現在所看的歷史撰述中,不論古今中外,多是以人物為主的紀傳體所 
呈現,舉例來說,當別人問起春秋戰國時期,會想到的是一個個諸子百家、列王 
諸侯、千古名將……以及這些「歷史人物」如何改變當時的世界。東亞地區的人 
所撰述的西洋史也是一樣,我們會記得歷史課本或是故事中亞歷山大、凱薩的種 
種,但不會仔細去探究他們崛起的背景。 
然而描寫人物為主的歷史文本,實際上是用史家們用其所處背景的不完全客 
觀之觀點,所堆疊出來的「歷史解釋」,而非「歷史事實」。有了這樣的認識,我 
認為,如果要了解某一段時期的歷史,勢必要從各種角度著手,單方面從文本中 
對歷史人物的描述,很容易陷入史學家主觀的迷思。因此當我們除了比較各史家 
對人物的描寫外,探討該時空的背景,如政治制度,科技,當然還有我這次要談 
論的角度,經濟及軍事背景。
4 
4 
II. 回到決策背景: 
為何用這個角度看歷史?(含研究動機) 
外交史中,談到德國統一,就如第二部分所提,必定會想到俾斯麥和其外交 
政策,當我在高中念到這段時,也是這麼想,好像是俾斯麥憑一人之力,把整個 
日耳曼地區給整合起來,其重要性幾可將德國統一和他畫上等號,其它因素沒那 
麼重要。 
然而隨著在政治大學外交系和其它系課程的學習旅程中,我逐漸了解,就好 
比大廚也需要上等食材一樣,原來一個歷史人物要成功推動歷史的齒輪,尚需要 
各種條件因素的配合。經過我找尋資料的結果,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外交政策 
的背景,主要為經濟與軍事能量的配合。 
我是這麼思考的:上課曾提過,戰爭是俾斯麥外交政策底下的一個重要因 
素。依這個邏輯推論,普魯士和其日耳曼地區盟友必定有良好的軍事組織和軍 
備。而不論是維持優異的軍事能力,還是發動戰爭,都需要一個國家強大的經濟 
能力維持,因為這些都需要逼近天文數字的軍事費用。 
因此,當課堂上強調俾斯麥的縱橫捭闔時,讓我們換個角度,從俾斯麥制訂 
這些政策的背景因素下手,應該會更能瞭解普魯士能統合日耳曼地區的原因。我 
也相信這能幫助我了解過去、現在、未來那些一線大國崛起的條件,從而思考我 
們的國家。
5 
III. 德國統一的經濟背景探討: 
我們看到普魯士俾斯麥出色的外交手段時,不會去忽略掉他的鐵血軍事政 
策,但通常到這裡,我們就不會再繼續談這鐵血軍事政策背後,其實需要一個國 
5 
家強大的經濟能力做為支撐。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講過這句話:「德意志帝國的締 
造,實有賴煤與鐵多於鐵與血。」1凱恩斯所提的煤鐵其實指的是經濟能力, 
而普魯士也確實靠著下列幾個重要的國家經濟因素,一步步的除了將自我國力提 
升之外,亦透過經濟上的結盟等方式對日耳曼諸邦做統合。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張 
圖可以看到,在1830 年至1890 年,普魯士和後來的德國,與其在日耳曼地區的 
主要競爭者哈布斯堡帝國(奧國)之間平均國民生產毛額的比較,可以看出普魯士 
在1840 年後有一個快速的經濟成長2: 
1“Although 
there 
is 
undoubtedly 
some 
degree 
of 
accuracy 
in 
this 
stat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which 
ended 
‘the 
great 
questions 
of 
the 
day,’ 
was 
‘coal 
and 
iron.” 
2 資料來源:Paul Kennedy 著,張春柏等人譯,《霸權興衰史》P.219
6 
經濟成長的層面有很多,但其中可以歸納出兩大因素影響到日耳曼統一,分 
別是關稅同盟和工業化發展,以下分項說明: 
6 
1. 關稅同盟: 
早在1828 年,普魯士就因為領土分散各處,率先在1828 年成立一個關稅同 
盟體制,解決領土間的貿易問題,此舉引發其他日耳曼邦國的效法,像是漢諾威 
與薩克森等地在同年亦簽訂了「德意志中部地區貿易同盟」(Mitteldeutscher 
Handelsverein)協定。由於當時正處工業革命時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包括交通建 
設和運輸。儘管害怕普魯士的強權地位,其他各邦因著普魯士在日耳曼地區的領 
導地位,仍選擇與其合作,成立共同關稅同盟的計畫。而後1834 年德意志關稅 
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建立,「德意志中部地區貿易同盟」中部分成員,都為了自 
身發展以個別身分加入。 
由於奧地利因為本國工業界採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並未加入德意志關稅同 
盟,而普魯士為首的此同盟,亦將奧地利排除在外,此使得普奧之間的對立更加 
深刻。由於此同盟的運作模式,因日耳曼地區經濟迅速發展,許多人對它更具信 
心,也願意擴張到其他領域如治安、國防等。使以普魯士為首的「小日耳曼」概 
念逐漸成熟。相較之下,由於奧地利位於日耳曼區的東南角,對東南歐的貿易關 
係較為重要,對於北德地區成立關稅同盟並不以為意,但1848 年以後,奧地利 
漸感被孤立,甚至向各邦提出類似的組織計畫時,也無人響應。3 
3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P.125~127
7 
總而言之,藉由關稅同盟,普魯士得以從經濟貿易合作的角度,逐漸找到可 
以和其他各邦聯繫的場合,助長民族主義,及消除各地地域主義後,關稅同盟日 
後也在普奧戰爭後演變成北德同盟,是為德意志帝國的前身。由此可看出,關稅 
同盟是一個起點,由於普魯士是關稅同盟無庸置疑的領袖,根本的鞏固了普魯士 
在日耳曼地區的地位,再加上奧國被排除在同盟之外,降低其在日耳曼地區的直 
接影響力。從經濟上的統一,逐漸向政治上的統一靠攏,關稅同盟製造了有利條 
件。其他經濟條件如開設銀行、證券市場等使資金流通快速的措施,使德國經濟 
發展快速,資金得以流入工業進行再投資,扶植工業成長,進而支持軍事發展。 
7 
2. 工業化發展: 
德國統一所處背景,亦是工業革命的時代,下圖為1750~1900 幾個歐洲主要 
國家的國民平均工業化水準,以1900 聯合王國為100 來看。我們可以看到 
由於工業革命所牽涉到的層面比較廣泛,我想要強調的亦是要點出軍備的強 
大主要來自於工業的蓬勃發展,而跟軍事最有關係的產業來說明,肯定是鋼鐵 
業。鋼鐵業是所有重工業的重心,包括鐵路,還有軍火工業,都必須靠它做為原 
料。而要如何生產高級的鋼鐵呢?煤是一個很重要的原料,當時歐陸最好的焦媒 
產地,正好就在1815 年維也納和會後給予普魯士的領地薩爾和魯爾,普魯士可
8 
以說是占了最適合發展工業化的地區。以下為薩爾和魯爾地區1850 和1860 年的 
8 
煤產量(單位:公噸) 
薩爾 魯爾 
1850 700000 2000000 
1860 2200000 4300000
9 
IV . 德國統一的軍事能力探討: 
提到德國統一,不得不提其可以被稱為是註冊商標的軍事組織。雖然說在腓 
特烈大帝(Friedrich II von Preu?en, der Gro?e)的領導下,普魯士軍事及領土皆大為擴 
張,然而真正讓普魯士軍隊成為一級勁旅還是在1850、60 年代的工業革命期間。 
由於在這期間內工業革命所引起的軍事科技革新,使戰爭的方式受到影響,各國 
軍隊都在解決新的作戰問題,因為新科技的發明讓戰爭充滿不確定性,隨機應變 
的作戰策略取代傳統人多就一定贏的作戰模式變為主流。軍事科技以及作戰方式 
的革新,連帶影響到的是各國的軍事制度,普魯士也不意外,以下就幾點來分項 
9 
說明: 
1 . 憂患意識: 
在仔細討論普魯士在軍事上的科技及制度前,我們先來看看心理層面的問 
題。如下方歐洲地圖所示:
10 
我們可以看到普魯士王國處在一個四周都是強國的地方,東有俄國,西有法 
國,南有奧地利,北有瑞典。此外,根據地理來看,這邊也是一片平原,普魯士 
並沒有天然的屏障掩護其生存,以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來說,是個很不利於生存 
10 
的地方。 
但或許是這樣的地理劣勢,激發其維持生存的欲念,促使他們建立起強大的 
軍備武裝,必須要時常更新自己的軍備才能生存;軍事制度的嚴謹,如接下來會 
提的徵兵制和參謀本部制度,來確保軍事動員效率。以下一一介紹: 
2 . 軍事相關科技: 
i. 鐵路: 
具經濟價值的鐵路在1837 年開通,普魯士軍方在幾場戰爭認識鐵路軍事價 
值(包括運兵和加速補給線的流動)之後,便積極的發展鐵路相關工業,下表為 
德意志地區鐵路發展表: 
時間 鐵路總公里數 
1840 549 
1850 6044 
1870 19694 
ii. 武器: 
舉普奧戰爭為例。當時普魯士應用了許多曾在美國南北戰爭的科技,包括以
11 
11 
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 
通訊。 
最顯著的莫過於雙方的槍枝使 
用。從1841 年即開始使用後膛槍 
(breech-loading rifles, 如右上圖)的 
普軍,士兵可以在找掩護時上膛;反 
觀奧地利軍隊仍使用前一代的科技 
前膛槍(muzzle-loading rifles,如右下 
圖),上膛時士兵沒有掩護,必須以 
站姿裝填子彈。此外,以裝填子彈的 
速度來看,後膛槍是前膛槍的4~5 倍。種種如此科技的差異,在塞多瓦(Sadowa) 
一役中讓奧軍付出慘痛的代價,最終也讓總兵員數較多的奧地利在此役失去了長 
久在日耳曼地區政治上的宰制力。 
3 . 軍事制度: 
普魯士的軍事制度才是她能擊敗眾多強敵的關鍵,這裡多花一些篇幅描述 
之。 
i. 兵制: 
1859 年後,普王威廉一世認定只有積極從事軍備建設才能應付當時的歐洲 
時局,計畫提高徵兵人數,而這樣的計畫也正是讓普王和其陸軍大臣,不顧國會
12 
近三分之二的自由派份子反對也想推行的一項政策,間接讓鐵血宰相俾斯麥回到 
12 
柏林任首相。 
其內容包括每個男子必須在常備軍中服役三年,再服四年預備役,然後才能 
轉入後備役。這代表了普魯士軍隊一旦充分動員起來,每個人都必須服役七年, 
兵役不容許頂替,後備軍需承擔大多數的守衛任務及後勤,這項制度讓普軍第一 
線作戰的陸軍比例遠遠高過其他大國,近乎一種全民皆兵的軍國主義模式,也是 
讓普魯士軍隊可用之兵高過於其他國家的原因。 
以下則為普魯士及後來的德意志帝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奧國)軍員人數的比 
較圖表。 
資料來源: 
此外,為了維持這樣的制度,必須要有一個機構來指揮如此龐大的兵員,而 
若是這支軍隊缺乏訓練裝備,或是無法被運往作戰地區,這樣的一支軍隊只會浪 
費國家的資源,因此,談到普魯士軍隊,就不能不提其參謀本部制度。
13 
ii. 參謀本部制度 (Gro?er Generalstab) : 
參謀本部並非普魯士的發明,它是法國拿破崙戰爭時的產物,然而當普魯 
士與拿破崙作戰時,部分開明軍官即注意到參謀本部為軍隊代來的效益,當戰爭 
結束時,他們將這個制度引入普魯士,並且把它發揚光大。順帶一提,當今世上 
大部分的國家軍隊都是參考普魯士的參謀本部模式來設立的。 
所謂參謀本部(以下簡稱為參部),是現代軍隊中提供作戰情報、後勤補給、 
作戰計劃與軍事人員的組織機構。18 世紀晚期以前,這些事情全部由軍隊統帥管理, 
但法國大革命後出現徵兵制,大量軍隊的管理使統帥的職責十分沉重。在1795 年, 
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將軍率先創立了參謀系統。一年後,拿破崙接管改制 
軍隊。從此以後,總參部成為法軍的正式組織,並隨拿破崙戰爭走遍歐洲。4 
1860 年代初期,參部在老毛奇元帥(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見右圖)的領導下成為所謂「陸軍的 
智囊」。當其他國家參部還是作戰發生時才倉促成立的時 
代,普魯士的總部早已是常設機構,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 
13 
戰爭做沙盤推演以及演習。 
另外,老毛奇的參部底下也設有專門監督普魯士鐵路系統的機構,確保軍隊 
和物資快速的運往目的地;另外,其參部教導軍官們如何在與參謀本部失聯的情 
況下進行獨立作戰,可跟據自己的判斷發揮主動性。不能說這些制度帶給普魯士 
4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0%BB%E5%8F%82%E8%B0%8B%E9%83%A8
14 
百戰百勝,其還是有缺陷的,但普軍的優勢在於,哪怕是像普奧和普法戰爭一般 
的勝利,只要戰役中有戰術需要,武器需要調整改進的地方,就會付諸實行。5 
5 Paul Kennedy 著,張春柏等人譯,《霸權興衰史》P.232~243 
14
15 
15 
V . 結論: 
德國的統一,是很多種變數集合而成的,真的要追朔遠因,我們甚至可以從 
宗教改革帶給日耳曼地區的影響講起;也可以從近一點的民族主義的風行來看; 
或是當我們想要強調有哪些普魯士的重要人物時,我們會想到腓特烈大帝、後來 
的俾斯麥和老毛奇將軍……這些都是或多或少讓普魯士統一整個日耳曼地區的 
關鍵要素。 
然而比較實際且直接的因素,我認為,還是得從軍事層面看起,因為它是德 
意志帝國最重要的指標,其中嚴密的軍事制度如徵兵制、參謀本部,軍事科技如 
後膛槍,後膛炮,電報和鐵路的應用,都是讓普魯士能在統一德國的三場戰爭中 
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如果普魯士不具備強大的軍事能力,是無法在那種危機四 
伏的地理環境中生存,更不用說統一整個日耳曼地區,創建德意志帝國。 
不過究竟這樣的軍事能量是從哪裡來呢?依我的報告結果來看,是來自於普 
魯士和其北德盟友熱絡的工商業發展。關稅同盟打通了盟國間貿易的阻隔,這很 
類似於今天歐盟創建的過程,一開始也是歐洲媒鋼共同體這樣的商業聯盟。打通 
貿易關稅阻隔,使盟邦與盟邦彼此貿易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同時也在這種互信 
的基礎下,如同歐洲聯盟的進程,從低階政治的商業關稅的討論,延伸至高階政 
治的安全領域,最後這樣的關稅同盟,也演變成北德同盟,形成德意志帝國的前 
身。除了這種因商業利益結盟而導致的國際政治變化外,透過關稅減免的措施能 
讓更多的資金在日耳曼地區流動,而身為頭頭的普魯士自然是最多資金的流動去
16 
處,商業的資金流動會投入工業的發展,形成其養分。而工業中重工業如鋼鐵工 
業的發展正是帶動普魯士軍事力的重要因素。 
這次報告中我再次確定德國的統一不是只是靠一個俾斯麥,也不能只是靠鐵 
和血,那還不夠,因為鐵和血的背後必須要有媒跟鐵做為支撐,才能發展起來。 
經過這次搜集資料的過程,我很確定,德意志的統一,經濟佔了很大的比重。 
16
17 
17 
V I. 後記: 
老師真的很不好意思,這次報告繳交的內容又跟上台報告時欲呈現的內容有 
所不同,我在這份報告中刪除了原先的第一部分,即談論到以政治外交角度來看 
德國統一,個人後來覺得,如果報告還留有這一部分,會混淆掉原先我想訂定的 
主題,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恕我將原先的第一部分刪掉。 
其實外交史本身就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事情,我這一學期看到的外交史跟其他 
歷史很不一樣,像過去所看的德意志統一史,很強調戰爭的過程和人物的描寫, 
但是外交史有趣之處在於它沒有仔細刻劃這些部分,而是遵照現實主義者的概 
念,將國家視為最重要的行為者,記錄國家之間政策的互動,因應,我覺得這樣 
看歷史很有趣,因為就好像在看一個流動的影片似的。感謝老師這學期的教學, 
祝新年快樂。
18 
18 
VII. 參考資料 
1. 蔡東杰,《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2. 鄧蜀生,張秀平,楊慧玫主編,《影響世界的100 個戰爭》,臺中市 : 好讀出 
版 臺北市 : 知己圖書總經銷, 2005[民94]。 
3. 胡燕欣主編,《畫說世界戰爭史(古代篇)》,臺北縣中和市 : 波希米亞文化 
出版 : 旭昇圖書總經銷, 2005[民94]。 
4. 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三民書局出版。 
5. 瑪格麗特.謝南(Margaret Shennan)著;王瓊淑譯,《普魯士的興起 》,臺北市 : 
麥田出版 : 城邦文化發行。 
6. 馬丁.弗格特(Martin Vogt)編; 辛達謨譯,《德國史》,臺北市 : 編譯館, 民89 
7. 傅寶眞著,《德國軍事史1640-1918》,臺北市 : 史政編譯室, 2005 
8. 通鑑文化編輯部編輯製作,《扭轉世界歷史的戰爭 = Five thousand years of 
world military stories》,[臺北縣]新店市 : 人類智庫出版發行 : 農學經銷, 
2006[民95] 
9.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 張春柏,陸乃聖譯,《霸權興衰史 : 一五OO 至 
二OOO 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臺北市 : 五南, 2008[民97]

More Related Content

西洋外交史期末報告_從經濟軍事角度看德國統一 _新聞三陳子恩

  • 1. 1 西洋外交史期末報告 從經濟軍事角度看德國統一 學生學號:97401031 所屬系級:新聞系三年級甲班 學生姓名:陳子恩 指導老師:連弘宜 先生 1
  • 2. 2 目錄 I 、前言:我怎麼看歷史?.............................3 II、回到決策時背景:為何用此兩個角度?..............4 III、德國統一的經濟背景探討 ………………………………5 1. 關稅同盟……………………………………………6 2. 工業發展……………………………………………7 IV、德國統一的軍事能力探討………………………………9 1. 憂患意識……………………………………………9 2. 軍事相關科技………………………………………10 3. 軍事制度……………………………………………11 V、結論……………………………………………………15 VI、後記……………………………………………………17 2
  • 3. 3 3 I. 前言: 我怎麼看歷史? 從小到現在所看的歷史撰述中,不論古今中外,多是以人物為主的紀傳體所 呈現,舉例來說,當別人問起春秋戰國時期,會想到的是一個個諸子百家、列王 諸侯、千古名將……以及這些「歷史人物」如何改變當時的世界。東亞地區的人 所撰述的西洋史也是一樣,我們會記得歷史課本或是故事中亞歷山大、凱薩的種 種,但不會仔細去探究他們崛起的背景。 然而描寫人物為主的歷史文本,實際上是用史家們用其所處背景的不完全客 觀之觀點,所堆疊出來的「歷史解釋」,而非「歷史事實」。有了這樣的認識,我 認為,如果要了解某一段時期的歷史,勢必要從各種角度著手,單方面從文本中 對歷史人物的描述,很容易陷入史學家主觀的迷思。因此當我們除了比較各史家 對人物的描寫外,探討該時空的背景,如政治制度,科技,當然還有我這次要談 論的角度,經濟及軍事背景。
  • 4. 4 4 II. 回到決策背景: 為何用這個角度看歷史?(含研究動機) 外交史中,談到德國統一,就如第二部分所提,必定會想到俾斯麥和其外交 政策,當我在高中念到這段時,也是這麼想,好像是俾斯麥憑一人之力,把整個 日耳曼地區給整合起來,其重要性幾可將德國統一和他畫上等號,其它因素沒那 麼重要。 然而隨著在政治大學外交系和其它系課程的學習旅程中,我逐漸了解,就好 比大廚也需要上等食材一樣,原來一個歷史人物要成功推動歷史的齒輪,尚需要 各種條件因素的配合。經過我找尋資料的結果,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外交政策 的背景,主要為經濟與軍事能量的配合。 我是這麼思考的:上課曾提過,戰爭是俾斯麥外交政策底下的一個重要因 素。依這個邏輯推論,普魯士和其日耳曼地區盟友必定有良好的軍事組織和軍 備。而不論是維持優異的軍事能力,還是發動戰爭,都需要一個國家強大的經濟 能力維持,因為這些都需要逼近天文數字的軍事費用。 因此,當課堂上強調俾斯麥的縱橫捭闔時,讓我們換個角度,從俾斯麥制訂 這些政策的背景因素下手,應該會更能瞭解普魯士能統合日耳曼地區的原因。我 也相信這能幫助我了解過去、現在、未來那些一線大國崛起的條件,從而思考我 們的國家。
  • 5. 5 III. 德國統一的經濟背景探討: 我們看到普魯士俾斯麥出色的外交手段時,不會去忽略掉他的鐵血軍事政 策,但通常到這裡,我們就不會再繼續談這鐵血軍事政策背後,其實需要一個國 5 家強大的經濟能力做為支撐。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講過這句話:「德意志帝國的締 造,實有賴煤與鐵多於鐵與血。」1凱恩斯所提的煤鐵其實指的是經濟能力, 而普魯士也確實靠著下列幾個重要的國家經濟因素,一步步的除了將自我國力提 升之外,亦透過經濟上的結盟等方式對日耳曼諸邦做統合。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張 圖可以看到,在1830 年至1890 年,普魯士和後來的德國,與其在日耳曼地區的 主要競爭者哈布斯堡帝國(奧國)之間平均國民生產毛額的比較,可以看出普魯士 在1840 年後有一個快速的經濟成長2: 1“Although there is undoubtedly some degree of accuracy in this stat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which ended ‘the great questions of the day,’ was ‘coal and iron.” 2 資料來源:Paul Kennedy 著,張春柏等人譯,《霸權興衰史》P.219
  • 6. 6 經濟成長的層面有很多,但其中可以歸納出兩大因素影響到日耳曼統一,分 別是關稅同盟和工業化發展,以下分項說明: 6 1. 關稅同盟: 早在1828 年,普魯士就因為領土分散各處,率先在1828 年成立一個關稅同 盟體制,解決領土間的貿易問題,此舉引發其他日耳曼邦國的效法,像是漢諾威 與薩克森等地在同年亦簽訂了「德意志中部地區貿易同盟」(Mitteldeutscher Handelsverein)協定。由於當時正處工業革命時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包括交通建 設和運輸。儘管害怕普魯士的強權地位,其他各邦因著普魯士在日耳曼地區的領 導地位,仍選擇與其合作,成立共同關稅同盟的計畫。而後1834 年德意志關稅 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建立,「德意志中部地區貿易同盟」中部分成員,都為了自 身發展以個別身分加入。 由於奧地利因為本國工業界採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並未加入德意志關稅同 盟,而普魯士為首的此同盟,亦將奧地利排除在外,此使得普奧之間的對立更加 深刻。由於此同盟的運作模式,因日耳曼地區經濟迅速發展,許多人對它更具信 心,也願意擴張到其他領域如治安、國防等。使以普魯士為首的「小日耳曼」概 念逐漸成熟。相較之下,由於奧地利位於日耳曼區的東南角,對東南歐的貿易關 係較為重要,對於北德地區成立關稅同盟並不以為意,但1848 年以後,奧地利 漸感被孤立,甚至向各邦提出類似的組織計畫時,也無人響應。3 3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P.125~127
  • 7. 7 總而言之,藉由關稅同盟,普魯士得以從經濟貿易合作的角度,逐漸找到可 以和其他各邦聯繫的場合,助長民族主義,及消除各地地域主義後,關稅同盟日 後也在普奧戰爭後演變成北德同盟,是為德意志帝國的前身。由此可看出,關稅 同盟是一個起點,由於普魯士是關稅同盟無庸置疑的領袖,根本的鞏固了普魯士 在日耳曼地區的地位,再加上奧國被排除在同盟之外,降低其在日耳曼地區的直 接影響力。從經濟上的統一,逐漸向政治上的統一靠攏,關稅同盟製造了有利條 件。其他經濟條件如開設銀行、證券市場等使資金流通快速的措施,使德國經濟 發展快速,資金得以流入工業進行再投資,扶植工業成長,進而支持軍事發展。 7 2. 工業化發展: 德國統一所處背景,亦是工業革命的時代,下圖為1750~1900 幾個歐洲主要 國家的國民平均工業化水準,以1900 聯合王國為100 來看。我們可以看到 由於工業革命所牽涉到的層面比較廣泛,我想要強調的亦是要點出軍備的強 大主要來自於工業的蓬勃發展,而跟軍事最有關係的產業來說明,肯定是鋼鐵 業。鋼鐵業是所有重工業的重心,包括鐵路,還有軍火工業,都必須靠它做為原 料。而要如何生產高級的鋼鐵呢?煤是一個很重要的原料,當時歐陸最好的焦媒 產地,正好就在1815 年維也納和會後給予普魯士的領地薩爾和魯爾,普魯士可
  • 8. 8 以說是占了最適合發展工業化的地區。以下為薩爾和魯爾地區1850 和1860 年的 8 煤產量(單位:公噸) 薩爾 魯爾 1850 700000 2000000 1860 2200000 4300000
  • 9. 9 IV . 德國統一的軍事能力探討: 提到德國統一,不得不提其可以被稱為是註冊商標的軍事組織。雖然說在腓 特烈大帝(Friedrich II von Preu?en, der Gro?e)的領導下,普魯士軍事及領土皆大為擴 張,然而真正讓普魯士軍隊成為一級勁旅還是在1850、60 年代的工業革命期間。 由於在這期間內工業革命所引起的軍事科技革新,使戰爭的方式受到影響,各國 軍隊都在解決新的作戰問題,因為新科技的發明讓戰爭充滿不確定性,隨機應變 的作戰策略取代傳統人多就一定贏的作戰模式變為主流。軍事科技以及作戰方式 的革新,連帶影響到的是各國的軍事制度,普魯士也不意外,以下就幾點來分項 9 說明: 1 . 憂患意識: 在仔細討論普魯士在軍事上的科技及制度前,我們先來看看心理層面的問 題。如下方歐洲地圖所示:
  • 10. 10 我們可以看到普魯士王國處在一個四周都是強國的地方,東有俄國,西有法 國,南有奧地利,北有瑞典。此外,根據地理來看,這邊也是一片平原,普魯士 並沒有天然的屏障掩護其生存,以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來說,是個很不利於生存 10 的地方。 但或許是這樣的地理劣勢,激發其維持生存的欲念,促使他們建立起強大的 軍備武裝,必須要時常更新自己的軍備才能生存;軍事制度的嚴謹,如接下來會 提的徵兵制和參謀本部制度,來確保軍事動員效率。以下一一介紹: 2 . 軍事相關科技: i. 鐵路: 具經濟價值的鐵路在1837 年開通,普魯士軍方在幾場戰爭認識鐵路軍事價 值(包括運兵和加速補給線的流動)之後,便積極的發展鐵路相關工業,下表為 德意志地區鐵路發展表: 時間 鐵路總公里數 1840 549 1850 6044 1870 19694 ii. 武器: 舉普奧戰爭為例。當時普魯士應用了許多曾在美國南北戰爭的科技,包括以
  • 11. 11 11 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 通訊。 最顯著的莫過於雙方的槍枝使 用。從1841 年即開始使用後膛槍 (breech-loading rifles, 如右上圖)的 普軍,士兵可以在找掩護時上膛;反 觀奧地利軍隊仍使用前一代的科技 前膛槍(muzzle-loading rifles,如右下 圖),上膛時士兵沒有掩護,必須以 站姿裝填子彈。此外,以裝填子彈的 速度來看,後膛槍是前膛槍的4~5 倍。種種如此科技的差異,在塞多瓦(Sadowa) 一役中讓奧軍付出慘痛的代價,最終也讓總兵員數較多的奧地利在此役失去了長 久在日耳曼地區政治上的宰制力。 3 . 軍事制度: 普魯士的軍事制度才是她能擊敗眾多強敵的關鍵,這裡多花一些篇幅描述 之。 i. 兵制: 1859 年後,普王威廉一世認定只有積極從事軍備建設才能應付當時的歐洲 時局,計畫提高徵兵人數,而這樣的計畫也正是讓普王和其陸軍大臣,不顧國會
  • 12. 12 近三分之二的自由派份子反對也想推行的一項政策,間接讓鐵血宰相俾斯麥回到 12 柏林任首相。 其內容包括每個男子必須在常備軍中服役三年,再服四年預備役,然後才能 轉入後備役。這代表了普魯士軍隊一旦充分動員起來,每個人都必須服役七年, 兵役不容許頂替,後備軍需承擔大多數的守衛任務及後勤,這項制度讓普軍第一 線作戰的陸軍比例遠遠高過其他大國,近乎一種全民皆兵的軍國主義模式,也是 讓普魯士軍隊可用之兵高過於其他國家的原因。 以下則為普魯士及後來的德意志帝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奧國)軍員人數的比 較圖表。 資料來源: 此外,為了維持這樣的制度,必須要有一個機構來指揮如此龐大的兵員,而 若是這支軍隊缺乏訓練裝備,或是無法被運往作戰地區,這樣的一支軍隊只會浪 費國家的資源,因此,談到普魯士軍隊,就不能不提其參謀本部制度。
  • 13. 13 ii. 參謀本部制度 (Gro?er Generalstab) : 參謀本部並非普魯士的發明,它是法國拿破崙戰爭時的產物,然而當普魯 士與拿破崙作戰時,部分開明軍官即注意到參謀本部為軍隊代來的效益,當戰爭 結束時,他們將這個制度引入普魯士,並且把它發揚光大。順帶一提,當今世上 大部分的國家軍隊都是參考普魯士的參謀本部模式來設立的。 所謂參謀本部(以下簡稱為參部),是現代軍隊中提供作戰情報、後勤補給、 作戰計劃與軍事人員的組織機構。18 世紀晚期以前,這些事情全部由軍隊統帥管理, 但法國大革命後出現徵兵制,大量軍隊的管理使統帥的職責十分沉重。在1795 年, 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將軍率先創立了參謀系統。一年後,拿破崙接管改制 軍隊。從此以後,總參部成為法軍的正式組織,並隨拿破崙戰爭走遍歐洲。4 1860 年代初期,參部在老毛奇元帥(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見右圖)的領導下成為所謂「陸軍的 智囊」。當其他國家參部還是作戰發生時才倉促成立的時 代,普魯士的總部早已是常設機構,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 13 戰爭做沙盤推演以及演習。 另外,老毛奇的參部底下也設有專門監督普魯士鐵路系統的機構,確保軍隊 和物資快速的運往目的地;另外,其參部教導軍官們如何在與參謀本部失聯的情 況下進行獨立作戰,可跟據自己的判斷發揮主動性。不能說這些制度帶給普魯士 4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0%BB%E5%8F%82%E8%B0%8B%E9%83%A8
  • 15. 15 15 V . 結論: 德國的統一,是很多種變數集合而成的,真的要追朔遠因,我們甚至可以從 宗教改革帶給日耳曼地區的影響講起;也可以從近一點的民族主義的風行來看; 或是當我們想要強調有哪些普魯士的重要人物時,我們會想到腓特烈大帝、後來 的俾斯麥和老毛奇將軍……這些都是或多或少讓普魯士統一整個日耳曼地區的 關鍵要素。 然而比較實際且直接的因素,我認為,還是得從軍事層面看起,因為它是德 意志帝國最重要的指標,其中嚴密的軍事制度如徵兵制、參謀本部,軍事科技如 後膛槍,後膛炮,電報和鐵路的應用,都是讓普魯士能在統一德國的三場戰爭中 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如果普魯士不具備強大的軍事能力,是無法在那種危機四 伏的地理環境中生存,更不用說統一整個日耳曼地區,創建德意志帝國。 不過究竟這樣的軍事能量是從哪裡來呢?依我的報告結果來看,是來自於普 魯士和其北德盟友熱絡的工商業發展。關稅同盟打通了盟國間貿易的阻隔,這很 類似於今天歐盟創建的過程,一開始也是歐洲媒鋼共同體這樣的商業聯盟。打通 貿易關稅阻隔,使盟邦與盟邦彼此貿易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同時也在這種互信 的基礎下,如同歐洲聯盟的進程,從低階政治的商業關稅的討論,延伸至高階政 治的安全領域,最後這樣的關稅同盟,也演變成北德同盟,形成德意志帝國的前 身。除了這種因商業利益結盟而導致的國際政治變化外,透過關稅減免的措施能 讓更多的資金在日耳曼地區流動,而身為頭頭的普魯士自然是最多資金的流動去
  • 16. 16 處,商業的資金流動會投入工業的發展,形成其養分。而工業中重工業如鋼鐵工 業的發展正是帶動普魯士軍事力的重要因素。 這次報告中我再次確定德國的統一不是只是靠一個俾斯麥,也不能只是靠鐵 和血,那還不夠,因為鐵和血的背後必須要有媒跟鐵做為支撐,才能發展起來。 經過這次搜集資料的過程,我很確定,德意志的統一,經濟佔了很大的比重。 16
  • 17. 17 17 V I. 後記: 老師真的很不好意思,這次報告繳交的內容又跟上台報告時欲呈現的內容有 所不同,我在這份報告中刪除了原先的第一部分,即談論到以政治外交角度來看 德國統一,個人後來覺得,如果報告還留有這一部分,會混淆掉原先我想訂定的 主題,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恕我將原先的第一部分刪掉。 其實外交史本身就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事情,我這一學期看到的外交史跟其他 歷史很不一樣,像過去所看的德意志統一史,很強調戰爭的過程和人物的描寫, 但是外交史有趣之處在於它沒有仔細刻劃這些部分,而是遵照現實主義者的概 念,將國家視為最重要的行為者,記錄國家之間政策的互動,因應,我覺得這樣 看歷史很有趣,因為就好像在看一個流動的影片似的。感謝老師這學期的教學, 祝新年快樂。
  • 18. 18 18 VII. 參考資料 1. 蔡東杰,《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2. 鄧蜀生,張秀平,楊慧玫主編,《影響世界的100 個戰爭》,臺中市 : 好讀出 版 臺北市 : 知己圖書總經銷, 2005[民94]。 3. 胡燕欣主編,《畫說世界戰爭史(古代篇)》,臺北縣中和市 : 波希米亞文化 出版 : 旭昇圖書總經銷, 2005[民94]。 4. 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三民書局出版。 5. 瑪格麗特.謝南(Margaret Shennan)著;王瓊淑譯,《普魯士的興起 》,臺北市 : 麥田出版 : 城邦文化發行。 6. 馬丁.弗格特(Martin Vogt)編; 辛達謨譯,《德國史》,臺北市 : 編譯館, 民89 7. 傅寶眞著,《德國軍事史1640-1918》,臺北市 : 史政編譯室, 2005 8. 通鑑文化編輯部編輯製作,《扭轉世界歷史的戰爭 = Five thousand years of world military stories》,[臺北縣]新店市 : 人類智庫出版發行 : 農學經銷, 2006[民95] 9.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著; 張春柏,陸乃聖譯,《霸權興衰史 : 一五OO 至 二OOO 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臺北市 : 五南, 2008[民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