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略谈拔罐后起泡
冯禾昌 1
叶明柱
(上海市闸北区虬江街道医院 , 200070; 1
上海市长宁区武夷地段医院 )
主题词 拔罐 发泡疗法
  拔罐疗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种辅助疗
法 ,可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毫针、皮肤针、三棱针
等刺法同用。有时起罐后拔罐部位有水泡出现 ,
教科书及一些针灸专著都认为系“留罐时间太
长”所致 ,因此有些人视拔罐后起泡为拔罐操作
失误。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对拔罐
后起泡不能这样简单解释。兹就拔罐后起泡的
利弊 ,谈点滴看法 ,供同道参考。
1 拔罐起泡的规律
留罐时间太长是导致拔罐起泡的一个因
素。然而同样的留罐时间 ,有些人起泡 ,有些人
却不起泡 ,甚至再留更长的时间也不会起泡 ,可
见留罐时间太长并不是导致拔罐起泡的唯一原
因。
1. 1 起泡与疾病的关系
笔者发现在拔罐后起泡的患者中 ,同样的
火罐、同样的闪火法、同样的留罐时间 ,却有的
部位起泡 ,有的部位不起泡。如漏肩风患者在肩
关节周围拔罐 ,往往肩内陵部位起泡 ,而肩 、
肩 部位很少起泡; 颈椎病 (神经根型 )患者在
肩背部拔罐 ,大椎、陶道部及肩胛岗上方部多见
有水泡出现 ,而两侧背部出现水泡就相对较少。
笔者还曾观察到一些心脏病患者在背部拔罐 ,
神道、灵台部易出现水泡;哮喘患者的身柱部也
易有水泡拔出 ,而其它部位则不出现水泡。这些
现象表明在同一个人身上 ,拔罐后起泡存在着
部位的差异。这个差异与疾病的轻重、病程的长
短有着密切关系。如漏肩风 ,其肩内陵部恰好是
肱二头肌腱与肱骨结节间沟发生粘连处;颈椎
病 (神经根型 )的大椎穴附近是软组织无菌性炎
症严重的部位。一般地说疼痛较剧、病痛明显、
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 ,拔罐后容易起泡。
1. 2 起泡的其它因素
拔罐起泡还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如身
体的不同部位 ,同样的留罐时间 ,胸锁部较身体
其它部位容易起泡;夏季较其它季节容易起泡;
一些特殊的体质 ,如湿盛等 ,即使留罐时间不
长 ,也易起泡;连续几次在同一部位拔罐 ,在原
有的罐口弧形线上 ,容易起泡;在贴过膏药、搽
抹过活血止痛外用药物、做过热敷、红外线照
射、电疗、药物渗透等的部位拔罐 ,容易起泡。
2 拔罐起泡的效果
大多数的患者反映 ,拔罐后起泡较之不起
泡对病痛的效果要明显得多。可见拔罐后起泡
能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祖国医学中有一种发泡疗法 ,称“天灸”。是
把某些药物敷贴在相应的皮肤上 ,使之发泡 ,然
后挑破水泡 ,放掉泡液以解除病痛。拔罐后起泡
与这种疗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个意义上
来看拔罐后起泡 ,能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也就
不难理解了。
3 对泡液的认识
拔罐后起泡 ,放出的泡液颜色大致有五种:
清水样、浅黄色、橙黄色、浅红色、暗红色。笔者
将泡液作了化验。泡液涂片后用瑞氏染色法染
色后镜检: 清水样泡液未见到细胞;浅黄色泡液
偶见少量红细胞;橙黄色泡液见有 5~ 10个红细
胞;浅红色泡液见有 20~ 35个红细胞;暗红色泡
液见红细胞满视野。后 4种泡液还均见有少量淋
巴细胞。由此可见泡液的成分 ,按颜色的浅深大
致可分为: 单纯组织液 ,组织液及含量不等的血
液。
现代医学认为 ,软组织劳损如肩周炎、颈椎
病、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其病理表现为肌腱、筋
膜等软组织的水肿、粘连 ,呈现无菌性炎症变
化。拔罐后起泡可能是通过火罐的吸拔 ,在一定
程度上将水肿的软组织中的组织液 ,甚至连带
少量的血液吸到了表皮下 ,直接减轻或解除了
·663·中国针灸  1998年第 11期
DOI: 10. 13703 /j . 0255 -2930. 1998. 11. 012
无菌性炎症的状态。所以能获得较显著的疗效。
从祖国医学的角度看 ,这种疗法利用火罐的吸
力 ,将水湿、痰浊之邪及部分瘀血从肌肤、经络
中吸到浅表而除去 ,应归属于“满则泄之 ,菀陈
则除之”的治则。
有研究表明 ,发泡灸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
强壮身体的功能。拔罐后起泡是否也具有发泡
灸的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笔者不敢类推 ,尚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
4 拔罐起泡的处理
水泡小如黍米样者 ,可不予处理 ,令其自行
吸收。较大的水泡可用消毒毫针沿水泡基底部
对穿刺过 ,提起针柄 ,将表皮挑破 ,放出泡液 ,用
消毒干棉球吸干 ,然后搽上龙胆紫溶液 ,待自然
干燥即可。比黄豆大的水泡搽上龙胆紫溶液后 ,
其泡液还会继续渗出 ,可用消毒干棉花做成罐
口大薄片状 ,盖在泡液渗出部。棉花在泡液干燥
时会与痂结在一起 ,此时只需将痂旁浮起的棉
花剪去 ,而不能硬拉 ,留在痂上的棉花待痂脱落
时一起落掉。
痂脱落后表皮长好 ,此时再在原处拔罐 ,有
的会再起泡 ,可按原法处理 ,直到拔罐后不再起
泡为止。
5 结语
5. 1 拔罐后起泡是拔罐疗法中一种常见现象。
对此现象 ,只要不是因损伤皮肤而导致的起泡 ,
就不应简单地责之为操作过程中的缺陷或过
失 ,也不需为避免起泡而采取减小负压、缩短留
罐时间等措施。这些措施虽避免了起泡 ,但同时
也会降低拔罐的效果。
5. 2 拔罐后起泡将泡液放掉 ,是排除水湿、痰
浊之邪及瘀血的捷径 ,对水肿、着痹等湿邪偏胜
的病症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遇这类病症
时 ,可先配以红外线、神灯照射等法 ,然后再拔
火罐 ,有目的地使其起泡。应采用玻璃罐 ,以便
随时观察有否起泡 ,水泡的大小 ,予以控制。
5. 3 拔罐后起泡可以作为辨患者体质、六淫外
邪及某些病症的一种辅助手段和认识其轻重、
转归的标志。凡拔罐后起泡者 ,表明或体质为湿
盛、或病证为湿邪偏胜、或相应脏腑有疾;暗红
色泡液则提示为瘀血。排出泡液为湿邪、瘀血祛
除之道。泡液不能再拔出 ,则提示湿邪、血瘀基
本已清。
泡液的拔出是否还具有其它作用 ,如体液
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力作用等 ,有待研究。
(收稿日期: 1997-06-30,彭颖华发稿 )
·664· 1998年第 11期 中国针灸

More Related Content

略谈拔罐后起泡

  • 1. 略谈拔罐后起泡 冯禾昌 1 叶明柱 (上海市闸北区虬江街道医院 , 200070; 1 上海市长宁区武夷地段医院 ) 主题词 拔罐 发泡疗法   拔罐疗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种辅助疗 法 ,可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毫针、皮肤针、三棱针 等刺法同用。有时起罐后拔罐部位有水泡出现 , 教科书及一些针灸专著都认为系“留罐时间太 长”所致 ,因此有些人视拔罐后起泡为拔罐操作 失误。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对拔罐 后起泡不能这样简单解释。兹就拔罐后起泡的 利弊 ,谈点滴看法 ,供同道参考。 1 拔罐起泡的规律 留罐时间太长是导致拔罐起泡的一个因 素。然而同样的留罐时间 ,有些人起泡 ,有些人 却不起泡 ,甚至再留更长的时间也不会起泡 ,可 见留罐时间太长并不是导致拔罐起泡的唯一原 因。 1. 1 起泡与疾病的关系 笔者发现在拔罐后起泡的患者中 ,同样的 火罐、同样的闪火法、同样的留罐时间 ,却有的 部位起泡 ,有的部位不起泡。如漏肩风患者在肩 关节周围拔罐 ,往往肩内陵部位起泡 ,而肩 、 肩 部位很少起泡; 颈椎病 (神经根型 )患者在 肩背部拔罐 ,大椎、陶道部及肩胛岗上方部多见 有水泡出现 ,而两侧背部出现水泡就相对较少。 笔者还曾观察到一些心脏病患者在背部拔罐 , 神道、灵台部易出现水泡;哮喘患者的身柱部也 易有水泡拔出 ,而其它部位则不出现水泡。这些 现象表明在同一个人身上 ,拔罐后起泡存在着 部位的差异。这个差异与疾病的轻重、病程的长 短有着密切关系。如漏肩风 ,其肩内陵部恰好是 肱二头肌腱与肱骨结节间沟发生粘连处;颈椎 病 (神经根型 )的大椎穴附近是软组织无菌性炎 症严重的部位。一般地说疼痛较剧、病痛明显、 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 ,拔罐后容易起泡。 1. 2 起泡的其它因素 拔罐起泡还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如身 体的不同部位 ,同样的留罐时间 ,胸锁部较身体 其它部位容易起泡;夏季较其它季节容易起泡; 一些特殊的体质 ,如湿盛等 ,即使留罐时间不 长 ,也易起泡;连续几次在同一部位拔罐 ,在原 有的罐口弧形线上 ,容易起泡;在贴过膏药、搽 抹过活血止痛外用药物、做过热敷、红外线照 射、电疗、药物渗透等的部位拔罐 ,容易起泡。 2 拔罐起泡的效果 大多数的患者反映 ,拔罐后起泡较之不起 泡对病痛的效果要明显得多。可见拔罐后起泡 能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祖国医学中有一种发泡疗法 ,称“天灸”。是 把某些药物敷贴在相应的皮肤上 ,使之发泡 ,然 后挑破水泡 ,放掉泡液以解除病痛。拔罐后起泡 与这种疗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个意义上 来看拔罐后起泡 ,能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也就 不难理解了。 3 对泡液的认识 拔罐后起泡 ,放出的泡液颜色大致有五种: 清水样、浅黄色、橙黄色、浅红色、暗红色。笔者 将泡液作了化验。泡液涂片后用瑞氏染色法染 色后镜检: 清水样泡液未见到细胞;浅黄色泡液 偶见少量红细胞;橙黄色泡液见有 5~ 10个红细 胞;浅红色泡液见有 20~ 35个红细胞;暗红色泡 液见红细胞满视野。后 4种泡液还均见有少量淋 巴细胞。由此可见泡液的成分 ,按颜色的浅深大 致可分为: 单纯组织液 ,组织液及含量不等的血 液。 现代医学认为 ,软组织劳损如肩周炎、颈椎 病、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其病理表现为肌腱、筋 膜等软组织的水肿、粘连 ,呈现无菌性炎症变 化。拔罐后起泡可能是通过火罐的吸拔 ,在一定 程度上将水肿的软组织中的组织液 ,甚至连带 少量的血液吸到了表皮下 ,直接减轻或解除了 ·663·中国针灸  1998年第 11期 DOI: 10. 13703 /j . 0255 -2930. 1998. 11. 012
  • 2. 无菌性炎症的状态。所以能获得较显著的疗效。 从祖国医学的角度看 ,这种疗法利用火罐的吸 力 ,将水湿、痰浊之邪及部分瘀血从肌肤、经络 中吸到浅表而除去 ,应归属于“满则泄之 ,菀陈 则除之”的治则。 有研究表明 ,发泡灸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 强壮身体的功能。拔罐后起泡是否也具有发泡 灸的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笔者不敢类推 ,尚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 4 拔罐起泡的处理 水泡小如黍米样者 ,可不予处理 ,令其自行 吸收。较大的水泡可用消毒毫针沿水泡基底部 对穿刺过 ,提起针柄 ,将表皮挑破 ,放出泡液 ,用 消毒干棉球吸干 ,然后搽上龙胆紫溶液 ,待自然 干燥即可。比黄豆大的水泡搽上龙胆紫溶液后 , 其泡液还会继续渗出 ,可用消毒干棉花做成罐 口大薄片状 ,盖在泡液渗出部。棉花在泡液干燥 时会与痂结在一起 ,此时只需将痂旁浮起的棉 花剪去 ,而不能硬拉 ,留在痂上的棉花待痂脱落 时一起落掉。 痂脱落后表皮长好 ,此时再在原处拔罐 ,有 的会再起泡 ,可按原法处理 ,直到拔罐后不再起 泡为止。 5 结语 5. 1 拔罐后起泡是拔罐疗法中一种常见现象。 对此现象 ,只要不是因损伤皮肤而导致的起泡 , 就不应简单地责之为操作过程中的缺陷或过 失 ,也不需为避免起泡而采取减小负压、缩短留 罐时间等措施。这些措施虽避免了起泡 ,但同时 也会降低拔罐的效果。 5. 2 拔罐后起泡将泡液放掉 ,是排除水湿、痰 浊之邪及瘀血的捷径 ,对水肿、着痹等湿邪偏胜 的病症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遇这类病症 时 ,可先配以红外线、神灯照射等法 ,然后再拔 火罐 ,有目的地使其起泡。应采用玻璃罐 ,以便 随时观察有否起泡 ,水泡的大小 ,予以控制。 5. 3 拔罐后起泡可以作为辨患者体质、六淫外 邪及某些病症的一种辅助手段和认识其轻重、 转归的标志。凡拔罐后起泡者 ,表明或体质为湿 盛、或病证为湿邪偏胜、或相应脏腑有疾;暗红 色泡液则提示为瘀血。排出泡液为湿邪、瘀血祛 除之道。泡液不能再拔出 ,则提示湿邪、血瘀基 本已清。 泡液的拔出是否还具有其它作用 ,如体液 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力作用等 ,有待研究。 (收稿日期: 1997-06-30,彭颖华发稿 ) ·664· 1998年第 11期 中国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