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夢想的家-公屋居民的生活形式


林傑勇
文化研究@嶺南 第十九期專題 : 安得廣廈千百間



本文的目的,是想表達我對我的家的感受從以反思我們都市人的生活。作為一名
大學畢業了數年的中學老師,家人老是要求我安居樂業。在工作上,父母希望我
有一份安定的工作,然後就結婚買樓。這些都是香港人的固有觀念,也是我的固
有觀念。以一般月入萬多元的大學畢業生,要供養父母及償還大學貸款,而且在
今日的經濟環境職業的穩定性不高,不是所有大學畢業生能負擔供樓的費用。對
比上一代,我的父母只是小學畢業,收入不高,受惠於政府的公屋政策,以一個
400 呎 4-5 人單位計每月的屋租由 10 年前的 700 多元增加至今年的 1200 多元,
對大部份低收入的家庭也是能負擔的,居住絕不是問題。可是,近年來,大學畢
業生收入下降由 2000 年平均月入 12000 多元下降至近年 9000 多元,而樓價卻由
2000 年的低位回升。買樓的負擔變重了,樓宇的質素及實用面積卻下降了。購
買私家樓由普通消費品升級為奢侈品了。我們是否需要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性?什麼是夢想的家?
受主流媒體的影響,社會(或資本主義) 對夢想的家的定義等於奢侈品,對於大
部份的市民來說那些樓宇根本是負擔不起的。奇怪的是,我對我的家仍然非常滿
意,絕沒有搬遷的念頭。
什麼是家?
什麼是夢想的家(屋)?
家(屋)對我有什麼意義?
反思自己的家對我們都市生活有什麼意義?
本文會就以上各項作描述及反思,以有助探討都市生活的另一可能性。的確,我
們對家(或居住)的觀念被媒體的『高尚』、『品味』、『優質』生活的論述所
支配。我的人生在部份時間也是草根生活,曾是綜援家庭多年,近幾年大學畢業
後,家中的生活才有些改變。整篇文章會由我住的單位出發,透過我對童年/青
少年生活的回憶及個人感受,再配合一些資料分析,嘗試從另一角度去看我的
家,我住的公共屋村,我住的屯門。藉此,為香港社會文化引入一些非主流關於
家的論述。
文章架構
  1. 公屋的空間運用
     1.1 經濟 : Tactics of making do
     1.2 文化 : 鄰居的交流
2. 公共屋村的周邊
       2.1 步行距離、悠閑距離、工作距離
       2.2 屯門的生命力及自我進化
    3. 屯門邊緣化-兩面看
       3.1 地理
       3.2 經濟
       3.3 文化
    4. 住客 vs 本地居民
       4.1 住客凝視 (resident gaze)
       4.2 本地居民 (native inhabitant)
    5. 家的定義
    6. 從公屋的生活看都市文化
1 公屋的空間運用
1.1 經濟 : Tactics of making do
湖景邨是香港的一條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屯門新市鎮南部,於 1982 年入伙。




湖景邨是採用了井字型的設計,




从家中的门口向外望
从家中的门口向外望




            由上向下望
由下向上望
讀書的時候,我最喜歡在村內四圍走動。由於空間大,路闊,所以很多十多歲的
小朋友也喜歡留在公屋內玩耍、追逐。即使家庭主婦也好,由於空間感強,他們
大都在天井附近交談。鄰里關係也不錯,守望相助。他們是沒有能力買樓才住公
屋,有些已經住在同一單位超過 25 年,沒有搬遷的念頭。


          公屋的空間運用
                               BBQ
        Tactics of making do


   理髮                           糖水




                               車仔面




媽媽的朋友是分佈在 2 至 24 樓,其中有數位 在家中是經營士多(17 樓)、糖
水(4 樓)、理髮(23 樓)等生意。每天放學後或在大風大雨的日子,媽媽都會
陪我去不同層數的單位購物。他們 本身都是收入不高的家庭,他們犧牲家中的
空間去存放他們的生財工具,另一方面也經營生意。
車仔檔(類似相片)
我小學時最喜歡去陳先生(當年已是 60 歲左右)的車仔檔,10 元一餐的車仔
麵,已經使我飽到不得了。聽說陳先生退休後便做小販,收入已經可以供養 2 個
女兒完成大學及使家庭自給自足。由於近年政府的小販管理加強了,所以他們也
少了露面。自給自足的生活絕對是可以的,不用政府資助。

 ? 昔日的公屋管理寬鬆
   – 有人把家變成士多,在4:00-7:00 就出動小販車




 ? 昔日的公屋管理寬鬆
   – 理髮店
? 昔日的公屋管理寬鬆
   – 有人由24樓行去2樓去賣糖水




也有些家庭把屋子報置成士多,公仔面、可樂、冰淇淋及零食等都可以輕易購買。
現代建築卻把住宅及商業完全分離
這一種的感覺就如在內地鄉村的街頭店舖一樣,他們都是『做街坊生意』,他們
所提供的服務及商品也能切合市民的需要。相比起近年領匯在公屋商場引入的高
消費商店,自然而生的前店後居的小商店更受市民的歡迎。相反,現代社會把消
費和居住的功能分離,樓宇分為住宅、商業和工業。住宅是不應有商業及工業活
動,特別是公屋,這是違反租約的。近年,政府鼓勵公屋住戶舉報非法使用公屋
作任何商業用途,這不單影響了公屋店主的生計,更破壞了公屋鄰居間的和陸關
係。
既然政府興建公屋的原意是為了幫助基層市民,他們經營街坊生意既助人又助
己,為什麼政府不多加支持?
加強了歸屬感及身份認同
不論他們經營生意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或者維持生計也好,他們也很值得我們
的尊重,他們的出現証明了公屋不是住懶人,他們不是什麼事情也不做就向政府
要求各式各樣的福利,他們也用自己的一雙手去努力改變命運。另一方面,他們
的小商店也方便了居民,加強了居民對公共屋村的歸屬感,也為下級階層提供了
低廉的消費地方,這也加強了他們的身份認同,他們不再是租戶及住客的身份,
他們參與了公屋空間的使用,也建立了鄰居的社區網絡。
情況和小販一樣
近年來,管理加強了,以上店舖也變得低調多了。在自己的家中經營街坊朋友的
生意,何罪?個人認為,如果店舖能遵守以下各則,那仍可以接受的︰
1. 只做同一樓宇的街坊生意
2. 不可製造影響鄰居的污染
3. 綜援家庭應可優先從事生意
當然,站在居民立場,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站在政府立場,他們又會問一連串
資本主義式的問題。
1. 責任問題︰如果市民進食後生病,那是否政府監管問題?
2. 私有權問題︰那公屋商場的租戶的生計定必大受影響。
1.2 文化︰鄰居的交流

 ? 樓梯闊
 ? 空間感強
 ? 沒有防煙門

 ? 上樓上不用5秒




四通八達,自由使用空間
公屋的空間感很強,沒有防煙門,中間有天井。如果你想找樓上樓下的朋友,你
可以在天井大叫就可以了,或者你可以步行上去,由於樓梯闊及沒有防煙門,你
上一層樓也不用花十秒。居民都會在公屋大樓內、走廊、天井等地方和朋友聊天。
由於天井設計,所以大廈十分通風,不像現代的屋村,既有不通風的走廊,而且
人和人的關係被多重的防煙門阻隔了。鄰居互相了解對方,小朋友可放心在公屋
內自由活動,因為鄰居也會幫你照顧的(只需往外看一看就行了)。
 ? 鄰局少接觸
 ? 空氣不佳
 ? 沒有自由感




居民的聯誼活動也不少,他們可能在屋外打牌以至燒烤,他們把天井看成是私人
樓的露台。這一種自由,在今日的新建公屋中已經再難找到。我相信自由使用空
間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也是居民間交流的地方,更是小朋友玩樂的必須。現代樓
宇設計把空間全都推在花園、會所等大型空間,但使用的人卻不是太多。人和人
的溝通是即時的及短距離的,正如如果我想和一個朋友交談我也不會約他去會所
聊天。一來煩,二來未必有位。
公屋的走廊及天井是一大特色,情況有如公共街道,給空間了居民發揮。
守望相助精神,自然而生
鄰居間沒有太多私隱,因為你的家門口都被樓上四層及樓下四層的 20 多個對面
單位看著。如果你的家在吵架,其他居民也會聽到的。如果你的家沒有人又有火
災,其他居民也會看到的。如果你的家小朋友沒有鎖匙回家,其他居民也樂意幫
忙的。這種鄰居間的關聯性,共為一體,始於落成時期即 26 年前。一直以來,
屋村都沒有保安員(只是近年來才有保安員),靠的就是守望相助。這種人與人間
的信任及依賴,給予了公屋的生命力。他們不再是住客(resident),而是 member of
community。
相反,近年來政府卻採用舉報、監視系統、扣分制度去控制居民的行為,這只會
破壞了他們的相處。
2. 公共屋村的周邊 – 屯門
湖景邨位於屯門的一角,對很多人來說,湖景邨是很不便的地方。相反,位於市
區、鄰近地鐵的地方就是方便的地方。但什麼是方便?我認為湖景邨其實也很方
便,不比市區的天價樓差。
2.1 步行距離、悠閑距離和工作距離
我認為,要了解一個地方,一定要從以下的角度去了解︰
    ? 步行距離
      – 步行 5-15 分鐘
      – 平日我放工回家後,在這距離內可接觸的社區設施、朋友、消費場地。
      – 在這範圍內,沙灘、運動場、大型公園、單車徑、三個商場、一間政
      府診所、街市、大排檔、海濱公園等設施。對於我來說,生活的必須品及
      基本服務,在步行距離內的公共設施已經可以解決。
      – 在私人樓內,商人很強調在步行距離內的私人設施︰商場、會所、空
      中花園等。但在湖景村內,以上設施全都有了,只是距離會遠一點,但卻
      大很多。
    ? 悠閑距離
      – 車程在 30 分鐘左右
      – 如果想去屯門市中心(屯門、元朗區最大型的商場集中地,好比沙田市
      中心)購物或前往屯門/元朗 的距離。這是我平日購物娛樂的距離。對於我
来说,生活中的消费品及娱乐,在悠闲距离内已经可以解决。
    – 在私人樓內,商人很強調鐵路及公共交通設施的連接。但在湖景村內,
    我們只可以依賴屯門市中心(15 分鐘車程)去提供購物、消費的場所。
  ? 工作距離
    – 車程在 30 分鐘 - 1 小時 30 分鐘以內
    – 表示我工作可接受的距離,因為屯門比較遠。所以上班的路途很遠,
    30 分鐘和到上水及九龍西,約一小時去九龍東及港島西,約一小時半去
    新界東及港島東。
    – 因為大部份工作機會都不在屯門元朗,屯門居民也很習慣這個車程。
雖然屯門是比較偏遠,我想比較的是新私人屋苑及公共屋村的比較︰
私人屋苑的 ALL-IN-ONE 概念
– 步行距離
著重屋苑內的設施,希望商場、會所、私人設施可解決基本需要。
– 悠閑距離
著重屋苑附近的公共交通的接駁性。不重整體規劃,認為鐵路可以解決 所有需
要、消費等問題
– 工作距離
位置通常是位於市區,方便上班。
公共屋村的區域整體規劃概念
–步行距離
著重整個屋村內的設施及鄰近屋村的整體規劃,如規劃湖景邨時,也把附近私人
屋村、居屋及其他公共屋村的設施作一整體的考慮及協調,希望步行距離內的商
場、政府機構、政府設施可解決基本需要。
–悠閑距離
強調區內整體規劃、周邊公共設施的重要性,在可接受的活動距離內提供滿足市
民的需要。在 15-30 分鐘車程內,政府設施齊全︰醫院、學校、公園、圖書館、
運動設施。由於新市鎮是採用高密度的設計,很多的人口(如屯門有近 60 萬人口)
會擁在一小區內,商場的密度、規模及數量一定會很高以滿足大量人口的需要。
–工作距離
屯門在 30 多年前的設計是自給自足 屯門可提供足夠工作機會(屯門工業區)給市
                    ,
民。可是,香港自 90 年代開始經歷了經濟轉型,工業已遷入內地,屯門的工作
機會變少,另一方面屯門人口大增。居民需要往市區尋找工作機會。強調公共運
輸系統的重要性,透過巴士、村巴、MTR 等設備把大量市民送往其他地區工作。
2.2 屯門的生命力及自我進化
在我看來,對於消費力及收入不高的人來說,住在屯門已經能滿足日常的娛樂及
購身的需要。由於人口多,所以每項社區設施的經濟效益也很大,如屯門醫院服
務的人口是屯門及元朗近一百萬的人口,故屯門醫院在不斷擴建,醫生更多、專
科更多。而且的生命力是屯門的定位,屯門一直的定位都是住宅區,而不是工業
區或商業區,或它們的混合。故空氣十分清新、很少市區的重建項目,市民不用
面對過於變遷的環境。因為住宅區的定位,居民選擇屯門是因為他的低地價及其
環境。湖景邨內的居民更是低下階層,不少都是老街坊,他們都對區內的小商店、
鄰居、自然及街道極為熟識。他們已經超越住戶的層面,他們已經在此地落地生
根,和區內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他們的生命力是給合性。反觀都市新樓宇沒有完
整的都市規劃,屋村和社區的結合不足,它們的廣告賣點從來都是私人範圍內的
設施,而絕少提及社區的公共空間。新樓宇要和社區給合是需要時間,任何生命
都不能完全獨立於環境生態。
另一方面,區也有它的生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10 年前屯門市中心商場的定位
仍只是中產。後來隨著西鐵的落成,市中心的商場也進行了升級工程。屯門的人
口不斷老化,對醫療及康樂設施的需求增加,政府也加建了診所、康樂徑、石春
路等設備。可見社區有自我調整的能力,這也要感謝政府對整個社區的規劃,使
屯門區能不斷成長、改善。反觀,新樓宇好像是一個外來的入侵者,它既不充分
了解環境,也不考慮如何配合環境。他們只能控制私人範圍內的東西,私人範圍
外的公共地方他們就不能改變了。
3. 屯門邊緣化兩面看 – 地理、經濟及文化
此部份集中從文化層面探討香港媒體對屯門被邊緣化的論述。但另一方面,我也
會從居民的角度討論一些反邊緣化的論述。
3.1 地理 - 屯門邊緣化?
屯門的地理一直被人評論為不好,覺得屯門交通不便、沒有購物的地方等。但我
覺得,屯門也有其優點︰

 住市區的好處?        住新界的好處?
 ? 住在市中心,方便工    ? 工作確是不便,除非
   作(交通)          是醫療、教育、社工
 ? 地價升          ? 地價難升,所以較少
                  重建、鄰居也較穩定
 ? 方便購物         ?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商品
 ? 醫療較好         ? 空氣清新

我認為任何一個地方也有其優點及不足的地方,我們不可以太受傳媒及廣告的影
響。好和不好是十分主觀的。其實,屯門的地理位置不是十分邊緣。
? 也是中心化
 ? 既是邊緣化




從香港地圖看來,無疑屯門是一個邊緣化的地方。但從跨境交通看來,屯門卻是
香港對外(珠三角)交通的一重要地方。如果香港未來發展是向珠三角前進,那屯
門將是一重要地方。
第二,屯門更有天然環境的優勢。不用花錢去私人會所及私人花園,就可以享受
大自然、海灘及公園等設施。

 ? 海及自然不是商品




雖然我是住公屋的,沒有會所,也沒有私人設施,但公共設施卻不少,如海灘、
政府康樂設施、圖書館、公園等也是公共場所。當我看樓盤廣告,覺得私人樓把
一些公共設施商品化了,游泳池、康樂設施、圖書館及公園,從來都不是商品,
是香港市民應享有的基本福利,為什麼這些設施反而成為私人屋村的賣點?
地理位置是客觀的,如何觀察和使用空間卻是主觀的。對我來說,我對家的定義
不是我擁有的單位,而是我可接觸及使用的空間。我的家很小,但我卻可使用及
接觸的地方卻是整個屋村及周邊。相反,私人樓宇廣告太過調私人範圍內的特
色,失去了地區性。
3.2 經濟方面 (資料及數據,由 wikipedia 引用)
屯門區初期以住宅及工業雙功能發展模式為主,並發展成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理念
的新市鎮,及後工廠北移中國內地,區內就業職位減少,加上區內人口大部份由
市區遷入,所以較多居民選擇於區外工作,今日的屯門區可謂以住宅用地為主的
新市鎮,現時約有 488,831 人居住。
屯門區中央位置的工廠大廈,希望屯門區達到「自給自足」,區內生活和區內工
作。雖然離市區較遠,但該區有不少公司設立於此,主因是租金約只是中環的一
半,其中最著名的
    ? 維他奶集團
    ? 維記牛奶
?  出售「福字麵」的統一食品
  ? 拉鍊製造商 YKK
  ? 九龍巴士的巴士車身裝嵌廠
屯門雖然少了工業,近 7 年左右,政府不斷把一些「特殊工業區」,物流業,回
收業,廄物處理,堆田區,發電廠等都搬在這一帶。其中最大的
– 屯門內河碼頭設有大型貨櫃場,方便接駁珠江三角洲的貨運往來
– 香港最大的英泥製造商
– 中華電力的青山發電廠、龍鼓灘發電廠
– 香港唯一一個環保園
– 小冷水堆田區,望后石谷堆田區,新界西堆填區,垃圾處理設施,污泥處理設施,
都在這一帶, 更將在此建垃圾焚化爐。
在屯門區內,就業機會不多。政府傾向把製造污染的環保工業區搬進屯門,卻引
來市民的反對。為什麼呢?居民習慣了生活?是不是居民甘於住宅區的身份/定
位?
屯門居民習慣了現有的生活模式,屯門這空間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住的地方。工
作,他們已經習慣了往外工作。他們和樓盤廣告所推廣的生活方式,大為不同,
新樓盤廣告總會把重點放在交通便利,方便購物及工作。但是,對於屯門人來說,
顯然是不符合。屯門租金平,是因為工作不便。也因屯門缺乏一些密集的工業區
及商業區等人口密集的地方,使區內人口流動低,很少市區人會進來屯門購物,
使消費物價偏低。
我曾遇上不少朋友,他們收入不高,卻搬進來屯門住,主要原因都是地價低及消
費低,交通不便也可以成為一個賣點。如果區內有太多就業機會,會使區內的樓
價上升,也會使物價上升及交通阻塞。
屯門一直是政府的經濟實驗區。由屯門起初被政府設計為自給自足型的社區,到
近年來,被政府設計為厭惡性工業的集中地。是不是因為屯門在香港版圖的一
角?這又不是,因為香港邊緣的新市鎮不少,屯門、元朗、上水、將軍澳也是如
此。是不是因為屯門在珠三角的中心性?因為屯門是珠三角大橋等對外交通的必
徑地方,但話雖如此,屯門的角色只是輔助香港整體交通網絡,政府是借路屯門
的地方,但對屯門的經濟及就業也沒有幫助,反而引來空氣污染。
想屯門的經濟好,就不要發展屯門的經濟活動。屯門的經濟特色,就是沒有太多
商業區及工業區,可以使樓價及物價長期低於市區,使低下階層有一個可負擔的
地方居住。交通不變及就業機會少,但對於屯門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
3.3 文化: Subjugated culture
在屯門居住久了,經常有意及無意間留意到屯門的負面新聞。屯門在 1997-1999
年間,屯門色魔成為各大報章及媒體的焦點。但近年來,是不是只有屯門才出現
過這種色魔?其他區是不是沒有?2000-2003 年左右,屯門的相關的媒體論述集
中在黑社會及童黨等問題。電影中也常以屯門大興村等地方取景。其他區是不是
沒有相關的問題?為什麼唯獨是屯門才被媒體凸顯出來?近 3 年,屯門的家庭問
題被媒體大幅報導,先後有精神病的家庭慘案、全家自殺案、跳樓等。相反正面
新聞卻極少。湖景村也曾被人評為風水不好,治安差,但不知有沒有人想過這和
媒體採訪有關?

 ? 報導屯門的新聞不離負面新聞。




 ? 關於屯門的題材不離草根/黑社會




比較下,公共屋村是失去了媒體論述的主動權。因為不同私人樓,私人樓有完整
的私人保安系統,記者要採訪突發新聞也變得很難。站在物業管理公司的立場,
他們當然以住戶的利益為先,儘量阻止記者入內採訪,以免得罪客戶。傳媒報導
私人樓的負面新聞是很難的。相反,甚多公屋的保安很輕易讓外人入內,記者採
訪最希望得到的是相片。公屋負面新聞較多是可以理解的,但傳媒對負面新聞的
過份渲染,的確對屯門人對自己地區的感覺也有負面的影響。
? 都市富豪的生活比屯門草根的生活更常見




我們被媒體的霸權影響,對家的概念已經變得不同了。電視台的故事大都圍繞著
中產及富豪的生活,他們對家居的描述也是以高收入人士為基礎。久而久之,這
種對大屋及優質生活的追求就成為我們的潛意識。住在公共屋村的情節,絕少在
電視媒體出現,這進一步令中下階層有一種非主流的感覺。
4 住客 vs 本地居民
當我們住一個地方時,就會成為住客。我們去酒店入住就成為住客,我們租樓住
也成為住客,我們買/租一個單位住也是住客。
4.1 住客凝視 (resident gaze)
住客的特色,是他們對那單位/大廈的關係只流於住的關係,未必會和當地產生
感情,也不會留意週邊的地區。情況好比酒店,我們在選酒店時只留意酒店的交
通、設施、服務及售價,而不會太留意附近的街道及地區。因為我們很清楚,我
們租的是那地方,我們交了費用,我就有使用那空間的權利。我們不會留意身邊
的東西,因為我們覺得公共空間的地方沒有什麼特別,我們不用附費也可以去那
些公共空間。結果,情況就和 tourist gaze 很相似。
因為凝視對象的建構仰賴符號,住客心態更是蒐集符號的過程,特別是如果住客
對那的地方不熟識(如果住過才搬去住就不同)。人們現在無法體會真正的「家」,
卻對「私人設施及單位」樂此不疲,例如住客享受人為設計的失真景緻(如空中
花園、私人泳池、海景、廣告中所標示的優點),陶醉在一些商品化的符號,絲
毫不留意周邊的「真實」世界。這種觀光式居住全是「環境隔離」,在與當地隔
離。沒有社區環境的結合,就失去了地區性,住奧海城的和你住荃灣私人樓的可
能分別已經沒有了,因為你也沒有時間留意身邊的社區。這現象又從何解釋?可
能是現代人工作太忙,放工後。他們想消費的,也會在其他地方消費。回了家的,
也累極了,沒有時間去太遠的周邊地方。
4.2 本地居民 (native inhabitant)
相反,情況如我這屯門本地居民來說,我不單留意我的單位,更留意周邊的地區。
公屋的情況,使人像動物一樣需要去適應環境。我對屯門的觀察,源於我對生活
的體會。本地居民是指居住了一段時間,對當地產生了感情的人,他們不單愛他
住的單位,更會留意身邊的地區,去發掘、善用地區的每一地方。他們會對身邊
的地區產生情感關係,超越了物質的關係。
屯門湖景村的特質在於居民都是社經地位較低的人,他們搬入公屋也是想找個安
定的居住環境。也由於他們的經濟能力有限,他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打算搬屋。
他們從第一天入住開始就會盡量融入居住環境生活,是人遷就居住環境,而不是
居住環境遷就人。當他們居住了一段長時間,他們對居住的品味及要求就會被地
方影響了(例如屯門居民不介意往外工作)。
可是,住客就像過客一樣。他們覺得住是一種消費品,他們會想出對居住環境要
求,然後就進行購物過程。找到合心意的樓宇就會住下來,住到不合心意的就再
搬。
5. 家的定義
家不單是指單位的空間,更是一段回憶、和社區的人際關係和對自己的地區的身
份認同。媒體的論述嘗試把家定義為一種身份象徵及消費品,而單位的價值卻反
映在樓價、建築、景觀等物質上。但我認為家不可以和鄰居、回憶、街道、週邊
地區分離。因為我認為家是超越物理性的單位,超越住客;而是和當地發生感情,
成為當地的一份子。
沒有鄰居,你會失去平日面對面的接觸,你住的樓宇就失去生命力。沒有回憶,
你會對當地失去歸屬感。感情不離回憶,如果我們對那地區沒有回憶。沒有熟悉
的街道,而只靠公共交通工具,就失去了樓宇的地區性。使你平日的活動範圍局
限於屋村及公共交通工具,住在旺角區及將軍澳區也看似沒有分別。
由於公共居民的特別性,使你有更多空閑時間去了解、觀察及接觸社區。媒體對
家的描述是比較商品化的,因為媒體及商人要改變市民對家的看法,才可以使他
們願意花錢在新建的私人樓宇。對不同的人來說,家也有不同意思,一切也需要
自己去尋找,不理是物質的或是非物質的。
6.從公屋的生活看的都市文化
我們對家(或居住)的觀念被媒體的『高尚』、『品味』、『優質』生活的論述
所支配。我的人生在部份時間也是草根生活,我完全被另一種生活方式所同化。
『高尚』、『品味』、『優質』 對我有不同的了解。廣告所強調的一些視覺賣
點(如風景、建設、會所),我在我的居住範圍也可以找到類似的。相反一些人文
原素如鄰居、回憶、街道、週邊地區分離,卻不易找到,更不易買到。但另一角
度看搬屋,就是離開自己熟識的鄰居、回憶和街道,如果你搬去的是一個新的地
區,那失去鄰居、回憶及街道卻可能是必然的。我想強調的是另一種基層的生活
態度,不用為買不到新樓、住不起私人樓及住公屋而感到自悲,因為有些東西只
有久住一地方才領略到,而以上感情更是買不到的。這反映都市人不太留意身邊
的事物,不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過度商品化的後果,使人失去對事物的觸覺及
敏感度,不懂欣賞一些已擁有的東西。
另一方面,從討論中可見,香港關於基層市民生活形式的討論。香港太集中討論
發展、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質素,相反有機生活及環保生活等符合基層市民生活
的討論卻不多。媒體所強調的是消費,我所強調的是從生活中找出味道。我認為
我們應該改變可改變的東西,例如對生活需求的心態,而不應追求遠超自己能力
範圍的生活。生活可以很簡樸,只是社會被不斷向上、進步發展、現代化的價值
觀所主導。
最後,解決土地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運動其中一個重心。市民為了擁有自己的居
所就不斷努力工作,政府對樓價控制的政策影響香港的經濟,香港對重建計劃的
討論也不離開『住』及『生活形式』的問題。居民想保留家園是因為他們想保留
原有的『生活形式』,賠償對他們來說是沒用的。居民和地區、歷史、人和物是
密不可分的,正如生態系統一樣。任何對個別樓宇的改動對地區的影響絕不是個
別的,而是整體的。

More Related Content

夢想的家 公屋居民的生活形式-林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