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Submit Search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
0 likes
?
585 views
C
clod13
Follow
1 of 5
Download now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More Related Content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1.
2006 年第 7
期语文学刊 【参 考 文 献】、 [1]张永言.词义演变二例[J ].中国语文,1960.1. [2]张永言.再谈“闻”的词义问题[J ].中国语文,1962.5. [3]洪成玉.释“闻”[J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5. [4]徐俊霞.闻的词义演变[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2. [5]宋彩霞.汉语词义演变中扩大缩小转移的模式[J].集宁师 专学报.2001.1. [6]洪成玉、张桂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7]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 商务印书馆, 2001. [8]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9]王力.汉语史稿[M], 中华书局, 1980. [10]许慎.说文解字[M], 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1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 “呱呱而泣”与“善解人衣” ———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孙丽娟 (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内 容 提 要】从《尚书》成语的产生过程和成语定义的发展演变中, 我们可以发现成语的形成就是人们经常使用已 有的语言词汇( 基本是四字格的) , 使之逐渐定型的过程。而当前对成语定义的理解要么过于宽泛, 要么过于片面, 这从现有 的成语词典的编撰可以看出。实际上, 成语是一个历史概念和文化概念, 成语最本质的特点是“习用”。此外, 成语还应该具 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内涵。 【关 键 词】汉语成语; 本质; 习用 一、从《尚书》看成语的产生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汇编, 处于华夏数千 年文明之河的上游, 经孔子整理以后, 更成为“群经之首”, 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化学价值。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而成语又是语言词汇中的精华, 作为华夏文明源头文献的 《尚书》, 自然就产生了数量可观的成语。笔者翻检了《汉语 成语词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 商务印书馆, 1989) 和 《汉语成语大词典》( 河南人民出版 社, 1987) , 发现这三部大型词典所收的出自今古文《尚书》 的成语竟有 172 个之多。于原型结构成语[1] 之外, 非原型结 构成语[2] 的原始结构比照定型结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据钱 宗武先生统计, 其演变方式大约有以下八种: 通过增加语素或字词形成成语。例如: 人才济济, 语出《虞夏书?大禹谟》“济济有众”, 保留“济 济”作定型结构的谓语, 增加“人才”作主语。 战战兢兢, 语出《商书?仲虺之诰》“小大战战”,《诗?小 雅?小旻》毛传:“战战, 恐也。兢兢, 戒也。”《诗?大雅?云汉》 毛传:“兢兢, 恐也。”可见,“战战”增加同义叠音词“兢兢”, 原意不变。 通过删减语素或字词形成成语。例如: 杀人越货, 语出《周书?康诰》:“寇攘奸宄, 杀越人于货, 愍不畏死。罔弗憝”, 删除连词“于”, 再通过移位的方法形成 成语。 时不可失, 语出《周书?泰誓》“时哉弗可失”, 删减语气 助词“哉”, 再通过改换“弗”的同义副词“不”为方法组成定 型结构。 通过组合方式形成成语。例如: 流言蜚语, 语出《尚书?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 国曰”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 为恶声闻上”。 蜚语, 原作“飞语”, 义同流言。“流言”增加同义双音词“蜚 语”形成成语, 原意不变。 尸位素餐, 保留《虞夏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之“尸 位”一词, 摘取《诗?魏风?伐檀》“不素餐兮”的“素餐”组合而 成。 通过截取方式形成成语。例如: 克勤克俭, 语出《虞夏书?大禹谟》“克勤于家, 克俭于 邦”,“克勤”“克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相同, 本身的语法结 构也相同。 不矜不伐, 语出《虞夏书?大禹谟》“汝惟不矜, 天下莫与 汝争能; 汝惟不伐, 天下莫与汝争功”,“不矜”“不伐”皆为前 后两个分句相应语法位置上的相应词组。 通过更换字词的方式形成成语。例如: 无稽之谈, 语出 《虞夏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谈”为白话,“言”为文言。“言”易为“谈”, 以求通用。 多才多艺, 语出《周书?金縢》“多材多艺”,“材”为异体, “才”为正字。“材”易为“才”, 以求明确。 146- -
2.
基础教育版 通过概括申发的方式形成成语。例如: 《商书?仲虺之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保留“留下 话柄”的原意, 概括为“贻人口实”。 《周书?泰誓》:“商罪贯盈, 天命诛之。”保留“罪大恶极” 的原意,
概括为“恶贯满盈”。 通过紧缩方式形成成语。例如: 利用厚生, 语出《虞夏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 惟 和”, 紧缩“利用、厚生”两个并列词组为一个四字格成语。 一日万机, 语出《虞夏书?皋陶谟》“一日二日万几”, 紧 缩一个单句为四字格成语。 通过移位方式形成成语。例如: 作威作福, 语出《周书?洪范》“臣无有作福作威”。“作福 作威”颠倒语序即为“作威作福”。 燎原之火, 语出《商书?盘庚》“若火之燎于原”。调换语 序, 辅以删减的方法, 即为四字格定型结构。 二、“成语”的定义及其本质 “成语”一词, 最早可能出现于明代。王骥德在《曲律》卷 第三《论用事第二十一》中说:“用古人成语恰好, 亦是快事。 然只许单用一句; 要双句, 须别处另寻一句对之。如《琵琶》 《月云高》曲末二句, 第一调‘正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须信家 贫不是贫’, 第二调‘他须记一夜夫妻百夜恩, 怎做得区区陌 路人’, 第三调‘他不到得非亲却是亲, 我自须防人不仁’。”[3] 分析该书引例,“成语”正是其字面意思, 即现成的诗文语 句。后人沿用了这个名称, 但是其内涵却逐渐发生了变化。 1915 年出版的《辞源》对成语的定义开成语理论研究 的先河:“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 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 是。”这样的界定显然过于宽泛。其后, 1936 年出版的《辞 海》对“成语”的界定是:“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 出自经传, 或来自谣谚, 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 为众所周 知者。”这两处定义代表了成语理论研究的早期成果。这时 人们主要从来源和运用的角度认识成语: 1 古语, 即有出处; 2 可以被今人引用; 3 习用性, 即众所周知。 1951 年,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撰文《语法修辞讲话》发 表于《人民日报》, 他们第一次注意到了成语的形式结构问 题, 使成语研究进入了语言科学范畴, 指出:“成语多数是四 个字的。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连在一 起。例如:‘高飞远走’、‘摩肩接踵’、‘烟销火灭’、‘四分五 裂’、‘低三下四’、‘惊心动魄’。”[4] 70 年代的成语理论研究迅速发展, 人们开始从形式、内 容、来源和运用等角度对成语作出全面的解说。1978 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定义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 型的词组或短句。”另外, 史式在《汉语成语研究》( 四川人民 出版社, 1979) 中指出:“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 约定俗成, 一 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 有其特定含义, 不能望 文生义, 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谓之成语。”马国凡《成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 认为: “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具有历史性或民族性的定型词组; 汉 语成语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 基本形式为四音节。”概括 地讲, 他们认为的成语标准约有这样几条: 1 定型的词组或 短句, 基本上是四字格; 2 意思精辟; 3 相沿习用。我们可以 发现, 在上述几种成语定义中,“定型词组或短句”和“定型 词组”的说法交替出现, 反映了这时人们对成语的形式标准 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 80 年代出版的几本现代汉语教材对 成语的界定: 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成语是具有定型性、整体 性、古语性、习用性的固定词组。”[5]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 代汉语》上册:“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6] 胡 裕树主编《现代汉语》:“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 同惯用语的 性质相近, 常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 而比惯用语更 加稳固。”[7] 我们发现, 80 年代出版的几本现代汉语教材在“定型短 句”是否是成语的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即都把“定型短 句”排除在成语的范围之外。这无疑是对成语认识的深化, 是确定成语形式标准上的一大进步。事实上,“定型短句” ( 包括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 和“定型词组”有着本质的 不同。“定型短句”属于言语单位, 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的某 种认识或判断, 作用上相当于独立的句子。而“定型词组”属 于语言词汇单位, 是词与词的组合, 表达的都是概念的意 义, 功能上仍相当于一个词。人们大多认为成语是一种特殊 的词汇单位, 因而, 能够进入成语的只能是属于语言词汇单 位的“固定词组”。 90 年代初出版的《成语九章》对“成语”的定义是:“成语 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应 用的定型词组。”[8] 黄、廖本《现代汉语》( 增订版) 上册将原来 的陈述改为:“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 短语。”[9] 可以看出, 随着成语理论研究的深入, 成语的内涵不断 发展变化, 人们对成语的认识也逐步深化, 具体表现是对成 语的定义愈加准确和渐趋一致。仔细研析诸家成说, 多数学 者认同四点见解: 1、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 2、成语具有 结构的定型性; 3、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 4、习用。这四条 标准都易于理解。遗憾的是, 人们在提到成语的习用标准 时, 往往只注意强调成语的沿习, 而忽视了“用”这个因素。 上述诸家成说, 几乎没有一家定义没有谈到“用”字, 或言 “引用”, 或言“习用”、“沿用”, 其含义相似。所谓“习用”, 或 “沿用”、“引用”, 有两层含义, 即成语不仅具有历史性, 是沿 袭已有的用法, 还必须能够有“用”, 并且不仅是个别人的偶 尔的临时的使用, 还必须是为众人熟知并被广泛的使用。符 语言文字修辞 147- -
3.
2006 年第 7
期语文学刊 合这个条件的才是成语, 不符合的我们就不能承认它是成 语。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反展变化, 一切事物 的使用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化, 成语当然也不例外。有的成语 可能在过去的某段时间被广泛的使用, 那么我们可以承认 它在那段时间内是成语; 但是如果在现代社会里它已基本 上没有用例, 那么我们还能认为它完全符合“习用”的标准 而称之为成语吗? 我们认为成语不仅具有历时性, 还具有共 时性, 成语的形成就是人们经常使用已有的语言词汇( 基本 是四字格的) , 使之逐渐定型的过程。成语的本质特点是“习 用”。 三、“呱呱而泣”: 成语的历时性 成语大多产生于古代, 包括《尚书》在内的许多古老的 文献, 因为距离现代社会时间太长, 其中产生的一些四字格 短语可能在过去某些时间内是当之无愧的成语, 但是随着 时间的推移, 一些含有词汇古老义项或者文言色彩很浓的 成语让人们觉得越来越陌生, 以至逐渐失去其使用价值而 不再为人们所喜闻乐用, 也就逐渐失去了它们作为成语的 资格, 这就是成语的历时性特征。 我们以成语词典中收录的《尚书》成语进行具体分析。 成语词典是人们判定一个词组是不是成语的重要依据。而 近年来, 汉语成语词典似乎有越编越厚的趋势; 当然我们并 不是说这种趋势不好,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精华, 让人们认 识更多优秀的词汇对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益无害。 问题在于成语词典的收词必须要能够正确反映成语“家族” 内部的这种变化, 该收的收, 该淘汰的淘汰。反映出成语的 历时性, 才能更有利于人们对成语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呱呱而泣”是 《汉语成语大词典》(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6 月) 所收《尚书》成语条目。“呱”音 gū。“呱呱而 泣”语出《虞夏书?皋陶谟》:“启呱呱而泣”, 指婴儿刚生下来 呱呱地啼哭。书面语中除了涉及到禹娶妻生子启“呱呱而 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事件或诗歌、对联等特殊文 体会用到该成语外, 常见的书证有明代归有光的 《项脊轩 志》:“汝姊在我怀, 呱呱而泣。”但总的而言, 它在古代文言 文中的用例已经很少见。而到了现代汉语中, 更是几乎见不 到它的用例。相比较之下, 人们在表达相似意思的时候, 更 常用的是“嚎啕大哭”或“哇哇大哭”等四字格词语。如果说 在古代文言文中,“呱呱而泣”尚能够勉强满足“习用”的标 准而成为成语的话, 那么在现代汉语中它几乎已无立足之 地, 根本无从谈起习用不习用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它从 “成语”的外延中排除。《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就没有收录该 词条。再如“克爱克威”, 语出《虞夏书?胤征》:“威克厥爱允 济, 爱克厥威允罔功。”这是《汉语成语词典》( 上海教育出版 社, 1982) 收录的词目。意思是能以恩德和威严使人心悦诚 服。笔者查阅了诸多成语词典, 未见一处列有“克爱克威”的 书证。又如“方命圮族”, 语出《虞夏书?尧典》:“咈哉, 方命圮 族。”郑玄说:“方, 放。谓放弃教命。”方命, 不遵守命令。圮, 毁坏。《汉语成语大词典》:“违背法纪命令, 危害同族的人。” “后也用以指民族败类。”( 页 315) 对这个成语, 已经不需多 讲, 除了涉及到“鲧方命圮族, 治水无功”这一历史事件和一 些特殊的文体外, 现今几乎没有人会用到它。类似的例子还 有很多, 诸如: 扑作教刑、遏密八音、时日曷丧、腥闻在上等。 对这类已失去生命力的成语, 我们不妨宣布它已消亡, 把它 排除在成语之外也是合理的, 或者可以另编一本《旧成语词 典》, 专收此类。 我们说有些古老的成语在消亡, 并不是说所有古老的 成语都在消亡, 有些成语因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无论在古 代还是现代都被人们广泛的使用。比如兢兢业业, 最初见于 《虞夏书?皋陶谟》:“兢兢业业, 一日二日万几。”兢兢:《尔 雅?释训》:“戒也。”指小心谨慎。业业: 畏惧。兢兢业业就是 形容人工作小心谨慎, 勤恳负责的样子。它之所以能在后来 发展成为成语, 除其音律和谐, 意义精辟等因素外, 主要的 原因在于“兢兢业业”表达的是敬业的文化母题, 而这一文 化母题又为人们所熟悉了解, 有广阔的使用空间, 因此后人 才常常引用它, 久而久之, 就定型成了成语“兢兢业业”。例 如,《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第五》:“先主於是即帝位, 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 奉承大统, 兢兢业业, 不敢康 宁, 思靖百姓, 惧未能绥’。”“兢兢业业”恰当地表现了统治 者刘备辛勤治国的精神。再如《红楼梦》第十四回:“那抱愧 被打之人含羞去了, 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 自 此兢兢业业, 执事保全。”形象地写出了众人因惧怕凤姐而 各自勤劳职事的样子。“兢兢业业”在现代汉语中的用例更 是比比皆是。例如, 2001 年 4 月 4 日《中国妇女报》上刊登 的《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举行》中说:“江泽民希望领导干 部特别是高级干部,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 实党的基本路线, 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地做好各项工作。” 这些都充分说明成语具有历时性, 是随着文化的演变 而演变的。成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 体, 它反映某一时代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变化, 当某些旧的文化或文化精神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时, 就有新的文化精神来代替它, 成语也是一样, 如“呱呱而 泣”这类成语, 随着白话文的兴起, 它就成为了历史。而有的 文化精神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形成了沉积深厚 的文化传统, 不管什么时候它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负载 这种文化精神的成语也就始终充满生命力。可见, 从成语的 历时性, 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 神。 四、“善解人衣”: 成语的共时性 如上所述, 有些过去是成语的, 而现在不再是成语了。 但与此同时, 一个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文化精神产生, 而语 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新的文化精神也必然会在语言词汇中 148- -
4.
基础教育版 体现出来。也就是说, 会有新的成语产生。但是按照发生学 的原理, 成语的产生有一个过程,
并不是一个新词一产生就 是成语。它必然经过一个特定时期一个社群共同使用之后 才会形成某种文化积淀, 这就是成语的共时性特征。 以近年来汉语词汇里出现的许多四字格的新词为例。 这些四字格新词跟一些专有名词和行业用语不同, 其整体 意义不是各语素义项的简单相加, 而是结合之后表达了一 个完整而特定的含义。同时, 它们结构相对稳定, 音律和谐, 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是语言学界很少有人承认它 们是成语, 成语词典中也多不收录, 所以我们权且称之为 “准成语”。“善解人衣”就是一例。“善解人衣”是模仿成语 “善解人意”而得, 有其调侃、诙谐的心态。一般认为这是语 言上的修辞。张斌先生说:“这种仿造的成语必须依附被仿 造的成语, 才能显示出它的修辞效果。”[10] “善解人衣”最初 的产生, 可能确实是一种修辞, 并且因有了成语“善解人意” 作对比而使修辞效果更加明显。但随着人们对这个四字格 新词的逐渐熟悉理解, 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不仅网上, 现 在很多小说和散文中也有用例, 其讽刺含义不言而喻, 其独 立表意的能力日益增强。再如“冰雪消融”, 也是一个四字格 新词, 但它也具有成语的某些特征。其意义不是仅指“冰消” 和“雪融”两种景象, 而是借此表现了某种时令季节, 或某种 心理状态, 甚或某种形势局面。其它例如春意盎然、前思后 想、闲言碎语、来来往往、挺身而出、堆积如山等。这类“准成 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张斌先生把这类新词叫做“类固定 短语”。他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四字短语, 从形式上看, 很 像成语, 可是它们是根据交际需要临时创造出来的。……仿 造的成语的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来理解, 这一点跟一般短语 相同。但是它们有特有的格式和功能, 跟某些成语近似。不 妨称之为类固定短语。”[11] 刘叔新先生则把它们称作“准固 定语”, 他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一书中说:“这类单位之所以 用‘准’字, 是因为它们不充分具备固定语的条件, 但又具有 了固定语的大部分主要特征。”[12] 推敲二位先生的意思, 之 所以这类“准成语”不能算作成语, 原因有二: 1、“它们是根 据交际需要临时创造出来的”2、其“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来理 解”。 刘叔新先生在《固定语及其类别》一文中曾提出以有无 “表意的双层性”[13] 作为界定成语的重要特征。表意的双层 性是指成语除了字面意义或表层意义外, 还有一层隐含的 深层意义, 这层隐含的意义才是成语要表达的确切意义, 它 通过字面意义的形象比 喻作用或联想作用曲折地表现出 来。例如“功亏一篑”, 表层意义是说“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 成”, 其隐含的确切意义是“比喻做事仅差最后一点努力而 前功尽弃”。再如“股肱耳目”, 其真实意义不是字面的“大 腿、胳膊、耳朵、眼睛”, 而是“比喻辅佐君王的大臣或办事得 力的亲信人员”。诚然, 很多成语都具有表意的双层性, 但这 并不是成语所独有的特征, 也不是所有成语都具有的特征。 很多惯用语也具有表意的双层性, 比如穿小鞋、戴高帽、打 小算盘、打退堂鼓等。又如, 歇后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意义 重点在后一部分, 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鹬蚌相 争———渔人得利”, 其表意的双层性更是显而易见。另外, 很 多四字格的固定语虽然不具备表意的双层性, 但却是大家 公认的成语, 例如: 风和日丽、家喻户晓、身不由己、舍己从 人、有条不紊、推贤让能、有备无患、玩物丧志, 等等。很多成 语词典都收录了这些词目。因此, 笔者认为, 表意的双层性 不宜作为否定“准成语”是成语的标准。而且, 也并非所有的 “准成语”都不具备表意的双层性, 上文所列的“冰消雪融”、 “来来往往”就具有表意的双层性。 因此,“准成语”之所以暂时不能称为“成语”, 就只能是 因为“它们是根据交际需要临时创造出来的”。事实上确实 如此, 成语要求“习用”, 要求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临时创 造出来的“准成语”当然还没有符合这一标准。但是我们不 能因为“准成语”是临时创造出来的, 就否定它有沿用成成 语的可能性。只要这些“准成语”能够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久 而久之, 它们就会定型, 成为“习用”的成语。《尚书》大量四 字格成语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尚书》 时代的人们 绝不可能有“成语”的概念, 我们在上文所列的《尚书》成语 的八种演变方式其实就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对成 语的原始结构不断提炼运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原始结 构逐渐发展定型, 最终为人们所接受, 成为成语。现在, 汉语 中有很多“准成语”, 由于其通俗易懂, 表意凝练形象, 在使 用频率上都大大超过了表达类似含义的成语。例如日月逾 迈, 表示时间一天天过去, 人们在表达类似含义时, 除了成 语“日月如梭”外, 经常使用的就是“准成语”时光飞逝, 而 “日月逾迈”的用例在现代汉语中则几乎绝迹了。也有很多 仿造的“准成语”, 其使用频率超过了被仿造的成语。例如从 成语“知难而退”到准成语“知难而进”, 前者原是指作战时 遇到不利的情况就暂时退避; 后者则表现一种一往无前的 拼搏精神, 更符合时代精神, 因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频率 比成语“知难而退”高得多。张斌先生说:“事实上一些凝聚 力较弱的成语原也是由少数人创造, 多数人使用, 从而进入 成语范围的。”[14] 事实上, 不仅一些凝聚力较弱的成语是这 样产生的, 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产生的。当然, 并非所有的 “准成语”最终都能够沿用成成语, 由于某种原因, 有些可能 只会成为语言中的“匆匆过客”, 而有些则逐渐为人们所接 受和使用, 最终定型成成语。这些都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参 考 文 献】 [1][2]所谓“原型结构”, 即现代通行的形式沿有了《尚书》中 的原始形式, 没有任何改动。所谓“非原型结构”, 即现代通 行形式改造了《尚书》中的原始形式。详见钱宗武.今文尚书 语言文字修辞 149- -
5.
2006 年第 7
期语文学刊 语言研究[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6.160—161. [3]王骥德.曲律( 陈多 叶长海注释)[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 社, 1983.131. [4]这段话转引自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M] .北京: 中 国青年出版社, 1979.60. [5]张静.新编现代汉语[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29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264. [7]胡裕树.现代汉语[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2.299. [8] 倪 宝 元,姚 鹏 慈.成 语 九 章[ M] . 杭 州 :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 1990.6. [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1997.312. [10]张斌.汉语语法学[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7. [11]张斌.汉语语法学[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5- 26. [1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156. [13]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 J] .语言研究论丛,第 2 辑,天 津人民出版社, 1982.167. [14]张斌.汉语语法学[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6. 《洛阳伽蓝记》中的量词 ○王定康 明茂修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内 容 提 要】《洛阳伽蓝记》中的量词共有 38 个, 大多数量词与名词搭配比较固定,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量词的 一般特点。该书中出现的量词全部是名量词,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其他著作中极为罕见。 【关 键 词】洛阳伽蓝记;量词;特点 一、总说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依据《洛阳伽蓝记校注》, 北魏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12 月新 1 版) 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部重要著作, 共有量词 38 个, 全部是名量词, 大多数与名词搭配比较固定, 主要有 度量、个体、集体、临时量词等。 1.度量量词 10 个: 里、丈、尺、步、仞、寸、寻、石、斗、斤。 2.个体量词 24 个: 部 1、篇、卷、首、重、层、级、所、间、 道、匹( 疋) 、口、具、条、枚、段、张、粒、人、头、株、躯、乘、种。 3.集体量词 4 个: 部、行、家、户。 4.临时量词 1 个: 身。 二、度量量词 1.表示长度的单位, 共 7 个: 里( 63 例) 、丈( 26 例) 、尺 ( 22 例) 、步( 16 例) 、仞( 3 例) 、寸( 2 例) 、寻( 1 例) 。例如: 去京师百里, 已遥见之。( 1) / 于阗境东西不过三千余 里。( 272) 有刹复高十丈。( 1) / 南北两岸有华表, 举高二十丈。 ( 159) 有金像辇, 去地三尺。( 88) / 上有铁柱三百尺。( 327) 其寺东西南北, 方五百步。( 132) / 塔南二十步有泉石。 ( 299) 太后始造七层浮屠一所, 去地百仞。( 132) / 倏忽之间, 投躯万仞。( 235) 广五寸以为饰。( 271) 有佛顶骨, 方圆四寸, 黄白色。( 341) 五寻百拔, 十步千过。( 101) 2.表示容量的单位, 共 2 个: 石( 3 例) 、斗( 2 例) 。 刹上有金宝瓶, 容二十五石。( 2) / 唯河东裴子明为诗不 工, 罚酒一石。( 202) 京师士子, 道肃一饮一斗。( 147) 子明八斗而醉眠, 时人譬之山涛。( 202) 3.表示重量的单位, 1 个: 斤, 共 8 例。如: 向光明所掘地丈余, 得黄金百斤。( 140) / 有大谷含消 梨, 重十斤。( 146) 三、个体量词 1.文章书籍类, 共 4 个: 部( 5 例) 、篇( 4 例) 、卷( 1 例) 、 首( 1 例) 。例如: 写春秋、尚书二部。( 145) / 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 部。( 145) 有时,“部”还可当作集体量词, 表示成套乐器的单位。 共 1 例。如“给鼓吹一部。”( 225) 今律二十篇是也。( 4) / 所著文集数百余篇。( 4) 以诵四十卷涅槃, 亦升天堂。 造听钟歌三首, 行传于世。( 75) 2. 建 筑 设 施 类 , 共 6 个 : 重( 8 例) 、层( 16 例) 、级( 2 例) 、所( 26 例) 、间( 4 例) 、道( 2 例) 。例如: 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 2) / 所可异者, 唯楼二重。 ( 4) 150-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