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策略 廖鳳池 高雄師大輔導與諮商所
當代青少年的成長背景  生理早熟與社會晚熟造就了 「新人類」 暴發戶式的經濟與不完整的民主改革造就了 「新新人類」 後現代解構後價值多元化造就了搖頭、援交、狂飆的 「 E 世代」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課題  青春期身心發展失衡造成青澀情緒的失調 認知能力增加導致對現實及自我的困惑 性生理成熟引發性問題與對愛情婚姻的迷思 非理性的升學主義折喪青少年的品格與志向
時代變遷脫序挖掘親子或師生關係的鴻溝 家庭暴力與解體造就流浪無依的漂泊孤魂 網路時代與脫線媒體混亂了多元價值的世界
適應困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青黃不接,對流行時尚最敏感。 資訊時代,手機電動 MSN 都在行。 著迷動漫,最愛 COSPLAY ! 青春洋溢,速食愛情與見異思遷。
不愛讀書,缺課死當易中輟。 自尊低落,憂鬱焦慮愛自殘。 生活茫然,吸毒搶劫違法犯紀。 新鲜胆大,充满创意与热情!
青少年辅导的策略   用協助代替矯正 放棄僵化的道德教條 正視其心理需求 用瞭解關懷代替責備壓制
良好关係是一切协助的基础   關心參與其生活 建立親和體諒瞭解的形象 有關係才有影響力
專注傾聽進入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多聽少說 , 做個「聽話的老師」 「聽」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設身處地同理接納才能進入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成功的自我認證 是啟動良性循環的動力  人類的兩個世界:失敗者 v.s. 成功者 失敗為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讚美鼓勵遠比責備羞辱有效  解決問題遠比陷於困境更有用 正向管教啟動良性循環
處理學生的抗拒 了解抗拒的來由,勿對號入座 尊重並跟隨學生的抗拒 確認焦慮的訊號,貼近學生的焦慮 關注學生內心的恐懼 , 表達對其焦慮排拒的了解 同理反應學生在抗拒時的內在的衝突
(1) 說出學生的焦慮擔心 「你不想面對這段令你難堪的經驗 ! 」 (2) 指出學生也有想改變的意圖 「你知道繼續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 」 (3) 綜合反應來談者的正反意圖及情緒感受 「雖然你不想面對這段令你難堪的經驗,  但你也知道繼續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 」
(4) 指出抗拒的來由 「你一向不習慣真誠的和人談論你自己的  隱私 ! 」 「對於權威人物或是想要控制你的人 , 你  常會很反感 ! 」 「你一直不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可能 ! 」 (5) 說明老師的立場 「我很關心 ! 」 「我願意幫助你自己改變 ! 」
以合於現實的方式 建立青少年的是非觀念  追問「你要的是甚麼?」 (What do you want?) 再追問「你真正要的是甚麼?」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探討「你現在正在做甚麼?」 (What are you doing ? ) 再問「妳這樣做能達成你的願望嗎?」
分析行為的目的和手段   這樣做對你是有幫助的或是有害的?  這樣的行為對你和周遭的人的關係是有幫助或是有害的?  這樣的行為如何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  是什麼讓你變得更糟?  你這種想法有助於看清現況嗎? 你的想法對解決問題是加分還是減分? 當你保持或加強現今的觀點,你會覺得更好?還是更糟?
建立簡易可行的行動計畫 SAMI2C3 計畫原則 簡單 (Simple) 易於達成 (Attainable) 可以客觀測量 (Measurement) 能夠立即實施 (Immediate) 當事人願意投入的 (involve) 由計畫者自行控制 (Controlled by the planner) 當事人有所承諾 (Committed to) 能夠重覆持續實施 (Consistent)
讓學生承諾改變 動機強度可分五個層次 : A. 完全不予理會,逃避問題。  B. 想要改善,但不想努力。  C. 將會嘗試,也許會去做。已有改變的意願,但未必成功。留下了藉口及失敗的空間。  D. 我會盡力而為,通常也有行動的計畫。但不表示一定會成功。 E. 無論如何我一定去做,願意選擇有效率的行為。
由淺至深的行動誘導三階段 你願不願意試試看去做… .Could you? 你會不會去做… .Would you? 你何時將要做… .Will you?
現實面對問題 不處罰 不追究過去 永不放弃
結  語  接納並追隨新新人類,走入璀燦多元的二十一世紀!   JUST DO IT! 「做!就對了!」
參考書籍 Glasser, N.(1980).  What Are You Doing?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譚智華、李瑞玲,民 85 合譯,你在做什麼?臺北:張老師) Glasser, W.(1969).  School Without Failure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唐曉杰,民 87 譯,沒有失敗的學校。台北:桂冠) Glasser, W.(1972).  The identity society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傅宏,民 83 譯,認同社會。臺北:桂冠)  Glasser, W.(1985).  Control Theory: A New Explanation of How We Control Our Live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偡百城,民 76 譯,如何掌握快樂的生活 ?  臺北:聯經) Glasser, W.(1985).  Control Theory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Glasser, W.(1992).  The Quality School .(2nd.ed.).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lasser, W.(1993).  The Quality School Teacher .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lasser, W.(1998).  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曹璿憓 , 民 89 譯 , 是你選擇了憂鬱。台北 : 商周出版。 )Palmatier, L. L.,(1998).

More Related Content

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