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狠狠撸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失敗者的社會學(sociology of/for losers)講綱
李明璁@國?臺灣?學社會系
2017/10/16 19:30-21:30 台?普通講堂 101
第?講:被烙上污名的?(與平等的?)
指定閱讀書籍:
Erving Goffman 著《污名》
社會學家 Erving Goffman(1922-1982):
其?、其書,當時美國學院對其評價、與他對社會?眾和後進研究之影響。
Goffman 最重要(也遭致許多批評)但也最暢銷的三本代表著作:
1. 1959《?常?活的?我呈現》
2. 1961《精神病院》
3. 1963《污名:管理受損?分的筆記》
Part 1. ?常表演與印象管理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 Shakespeare “As You Like It”
Goffman ?「戲劇演出」解釋社會?常?活:
所有?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們的互動?為取決於彼此認可的劇本。
擴?了 Mead「主 / 客我?體兩?」的?我觀,改採「多元?我觀」
當主 / 客我經常產?衝突,「表演」便成為必要的折衝,以朝向?個穩定化的?我形象。
因此,要了解「?我」,就必須了解「??」。
個體總會不得不採取?動,有意無意地進??我之「表達」(expression),
?他?對此也不得不以某種?式,接受其表達所造成之「印象」(impression)。
「有意無意」指的是,個體的表達會包括兩種層次:
他所「有意」給予的(gives)和「無意中」流露出的(gives off)的表達。
?常表演發?的場域:「前台」(front stage)。
2	
若沒有前台,社會秩序將會出問題;
但是如果沒有後台(back stage),?活將會太沉重。
前台是指?們按照劇本、?對?互動的舞台,是演出客我的場所。
?可分成兩部份來談:「舞台設定」(setting)和「個???」(personal front)
* setting:固定好?少有變異的場景配置,如診療室或學校教室。
* personal front:隨表演者移動、並讓他與觀眾都能產?認同的配備或?為,?包括
「外表」和「舉?」。
? 外表(appearance):告訴觀眾有關演出者的社會??(如醫師?袍、律師袍)。
? 舉?(manner):告訴觀眾演出者希望在情境中扮演的???為(如肢體語?)。
外表和舉?、乃?於和前述舞台設定的?致性,是?們期待的理想演出狀態。
為了盡可能達成「理想化」演出的策略:
1. ?致性:個體必須盡可能隱匿甚或摒除某些與理想?我形象不?致的?為。
2. 真誠性:表演者會試圖展現其?為的熟練與態度的真誠,彷彿是?以貫之且?然
?然的;換句話說,理想化的表演就是?種「沒有在表演」的表演。
但請注意:sincere vs. cynical performance(在某些情境有其必要)
3. 神秘化:表演者刻意和觀眾保持距離或限制接觸,藉此擴?理想化的想像空間。
?常?活中的印象管理主要從以下三種策略進?:
a. 表演者?來保障??表演的「防衛性措施」
a-1 表演劇班的彼此忠誠與團結維繫。
a-2 表演過程中需謹守的紀律。
a-3 表演前的「預演」準備與進?中的謹慎為之。
b. 觀眾和局外?為協助表演者能順利表演?採取的「保護性措施」
b-1 在觀看演出過程中的?般性禮節與?制。
b-2 ?對表演者出狀況時給予「視?不?」的對待。
c. 表演者為回應前述觀眾所給予「保護性措施」,?同時採?的措施
c-1 表演者必須讀出觀眾所給予的暗?或警訊,從?儘速?我修正。
3	
c-2 即使表演者不得不採取某種偏斜或虛假?動,但也要盡留意尺度與「不?明的容
許默契」,避免陷??於觀眾全然無法認同的窘境。
?結:
我們置?每?社會?活的前台,就必須按????的社會劇本表演。
在此呈現了?個中介的社會理論框架:「社會互動論」。
介於「結構決定論」與「?動者?主論」之間:
社會確如?套設定好的劇場(結構),
?我們也確實必須照規矩演出(結構影響),
但在演出過程中演出者與觀眾的實際互動,
卻?會讓這演出產?各種變化的可能(?動?主)。
每?次演出雖然都是「有所本」,
但演出者和觀眾卻都?希望、並努?表現出這是?段「獨??屬於彼此的特定演出」。
於是每個?的?體,每天都在演練著「社會性與個體性共融?體」的劇本。
?所謂的「?份」或「認同」(identity),就在這個每?演練中產出。
Part 2. 污名與正 / 異常的反思
Goffman 關切失敗的演出、受損的?分與認同,如何產??如何可能修復的過程。
請注意:《污名》這本書的副標就是:
「管理受損?份的筆記」(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所謂污名,是?種由社會關係與特定情境所界定的?分狀態(多半具有負?形象),
但弔詭的是,這種由?際互動「關係」(relationships)所界定的?分狀態,
卻常以?種「彷彿?然就是如此」的「屬性」(attributes)認定?呈現。
污名?致可分三種類型:
a. 對各種?體缺陷或異常的憎惡。
b. 個?性格缺失的標籤。
c. 對特定國族、種族或宗教信仰的集體性排擠或歧視。
污名者的誕?,涉及?種清楚的權?劃界,
同時意味著「正常?」(the normal)的?我認同。
4	
書中幾組重要對偶概念:
1. 明顯遭貶抑者(dis-credited)vs. 可能遭貶抑者(dis-creditable):請參?? 51-2。
2. ???(the Own)p.24-5 vs. 知情者(the Wise):請參?? 33-6。
3. 正常化(normalization)vs. 裝正常(normification):請參?? 37。
4. 矇混通關(passing)vs. 掩飾(covering)
Stigma:意指在某些??上烙印,以標記其有?體異常或道德缺陷。
換?之,污名即是讓某種異常屬性,能透過某種視覺可?之表徵,被凸顯與界定出來。
然?,這個污名的「可?性」(visibility)古典定義,在這本書裡被進?步補充和辯證:
a. 有些污名屬性並不顯著,其界定與標記必須倚賴「閒話傳播」與「傳記訊息」;
?這就意味:只要可能遭貶抑者謹慎於訊息控制與印象管理,其污名就可能被隱匿。
b. 污名看似是某種屬性的表徵,但其實取決於社會情境與?際關係之互動過程。
因此所謂正常?和被污名者的各式各樣「混類接觸」(mixed contacts)情境,
便成為 Goffman 分析污名其實會有變異狀況(???成不變)的基礎。
c. ?來被表徵某種污名屬性的可?線索,有可能被反向操作,?如釋放誤導線索、或
將計就計。被污名者有各種因應不同情境的差異策略,讓其被表徵化的屬性產?扭
曲變異。
d. 污名認知與應對的互動過程,即是「?認為我們正常?者的標定能?」vs. 「被污名
者的印象重整能?」這兩者拉扯過程。有趣的是,後者甚?有可能勝過或顛覆前者。
?結:
1. 所謂「我們正常?」的「我們」是誰?「正常」何指?
如果污名的界定其實是要回答這個問題,那麼這個界定過程會不斷進?著。
污名製造?個??個「(異於正常的)他者」,以鞏固「我們正常?」的?我認同。
2. 但是,在這個不斷劃界區辨的過程中,
難道不會有那麼?個特定時空裡,「我們正常?」突然因某種屬性,
?被某個強勢我群重新界定、於是被反轉劃歸為某個「他者」且被污名嗎?
如此反思,就可能重塑?種「 不以污名(異常)他者?形塑(正常)?我」的認同。

More Related Content

失败者社会学第一讲:污名

  • 1. 1 失敗者的社會學(sociology of/for losers)講綱 李明璁@國?臺灣?學社會系 2017/10/16 19:30-21:30 台?普通講堂 101 第?講:被烙上污名的?(與平等的?) 指定閱讀書籍: Erving Goffman 著《污名》 社會學家 Erving Goffman(1922-1982): 其?、其書,當時美國學院對其評價、與他對社會?眾和後進研究之影響。 Goffman 最重要(也遭致許多批評)但也最暢銷的三本代表著作: 1. 1959《?常?活的?我呈現》 2. 1961《精神病院》 3. 1963《污名:管理受損?分的筆記》 Part 1. ?常表演與印象管理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 Shakespeare “As You Like It” Goffman ?「戲劇演出」解釋社會?常?活: 所有?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們的互動?為取決於彼此認可的劇本。 擴?了 Mead「主 / 客我?體兩?」的?我觀,改採「多元?我觀」 當主 / 客我經常產?衝突,「表演」便成為必要的折衝,以朝向?個穩定化的?我形象。 因此,要了解「?我」,就必須了解「??」。 個體總會不得不採取?動,有意無意地進??我之「表達」(expression), ?他?對此也不得不以某種?式,接受其表達所造成之「印象」(impression)。 「有意無意」指的是,個體的表達會包括兩種層次: 他所「有意」給予的(gives)和「無意中」流露出的(gives off)的表達。 ?常表演發?的場域:「前台」(front stage)。
  • 2. 2 若沒有前台,社會秩序將會出問題; 但是如果沒有後台(back stage),?活將會太沉重。 前台是指?們按照劇本、?對?互動的舞台,是演出客我的場所。 ?可分成兩部份來談:「舞台設定」(setting)和「個???」(personal front) * setting:固定好?少有變異的場景配置,如診療室或學校教室。 * personal front:隨表演者移動、並讓他與觀眾都能產?認同的配備或?為,?包括 「外表」和「舉?」。 ? 外表(appearance):告訴觀眾有關演出者的社會??(如醫師?袍、律師袍)。 ? 舉?(manner):告訴觀眾演出者希望在情境中扮演的???為(如肢體語?)。 外表和舉?、乃?於和前述舞台設定的?致性,是?們期待的理想演出狀態。 為了盡可能達成「理想化」演出的策略: 1. ?致性:個體必須盡可能隱匿甚或摒除某些與理想?我形象不?致的?為。 2. 真誠性:表演者會試圖展現其?為的熟練與態度的真誠,彷彿是?以貫之且?然 ?然的;換句話說,理想化的表演就是?種「沒有在表演」的表演。 但請注意:sincere vs. cynical performance(在某些情境有其必要) 3. 神秘化:表演者刻意和觀眾保持距離或限制接觸,藉此擴?理想化的想像空間。 ?常?活中的印象管理主要從以下三種策略進?: a. 表演者?來保障??表演的「防衛性措施」 a-1 表演劇班的彼此忠誠與團結維繫。 a-2 表演過程中需謹守的紀律。 a-3 表演前的「預演」準備與進?中的謹慎為之。 b. 觀眾和局外?為協助表演者能順利表演?採取的「保護性措施」 b-1 在觀看演出過程中的?般性禮節與?制。 b-2 ?對表演者出狀況時給予「視?不?」的對待。 c. 表演者為回應前述觀眾所給予「保護性措施」,?同時採?的措施 c-1 表演者必須讀出觀眾所給予的暗?或警訊,從?儘速?我修正。
  • 3. 3 c-2 即使表演者不得不採取某種偏斜或虛假?動,但也要盡留意尺度與「不?明的容 許默契」,避免陷??於觀眾全然無法認同的窘境。 ?結: 我們置?每?社會?活的前台,就必須按????的社會劇本表演。 在此呈現了?個中介的社會理論框架:「社會互動論」。 介於「結構決定論」與「?動者?主論」之間: 社會確如?套設定好的劇場(結構), ?我們也確實必須照規矩演出(結構影響), 但在演出過程中演出者與觀眾的實際互動, 卻?會讓這演出產?各種變化的可能(?動?主)。 每?次演出雖然都是「有所本」, 但演出者和觀眾卻都?希望、並努?表現出這是?段「獨??屬於彼此的特定演出」。 於是每個?的?體,每天都在演練著「社會性與個體性共融?體」的劇本。 ?所謂的「?份」或「認同」(identity),就在這個每?演練中產出。 Part 2. 污名與正 / 異常的反思 Goffman 關切失敗的演出、受損的?分與認同,如何產??如何可能修復的過程。 請注意:《污名》這本書的副標就是: 「管理受損?份的筆記」(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所謂污名,是?種由社會關係與特定情境所界定的?分狀態(多半具有負?形象), 但弔詭的是,這種由?際互動「關係」(relationships)所界定的?分狀態, 卻常以?種「彷彿?然就是如此」的「屬性」(attributes)認定?呈現。 污名?致可分三種類型: a. 對各種?體缺陷或異常的憎惡。 b. 個?性格缺失的標籤。 c. 對特定國族、種族或宗教信仰的集體性排擠或歧視。 污名者的誕?,涉及?種清楚的權?劃界, 同時意味著「正常?」(the normal)的?我認同。
  • 4. 4 書中幾組重要對偶概念: 1. 明顯遭貶抑者(dis-credited)vs. 可能遭貶抑者(dis-creditable):請參?? 51-2。 2. ???(the Own)p.24-5 vs. 知情者(the Wise):請參?? 33-6。 3. 正常化(normalization)vs. 裝正常(normification):請參?? 37。 4. 矇混通關(passing)vs. 掩飾(covering) Stigma:意指在某些??上烙印,以標記其有?體異常或道德缺陷。 換?之,污名即是讓某種異常屬性,能透過某種視覺可?之表徵,被凸顯與界定出來。 然?,這個污名的「可?性」(visibility)古典定義,在這本書裡被進?步補充和辯證: a. 有些污名屬性並不顯著,其界定與標記必須倚賴「閒話傳播」與「傳記訊息」; ?這就意味:只要可能遭貶抑者謹慎於訊息控制與印象管理,其污名就可能被隱匿。 b. 污名看似是某種屬性的表徵,但其實取決於社會情境與?際關係之互動過程。 因此所謂正常?和被污名者的各式各樣「混類接觸」(mixed contacts)情境, 便成為 Goffman 分析污名其實會有變異狀況(???成不變)的基礎。 c. ?來被表徵某種污名屬性的可?線索,有可能被反向操作,?如釋放誤導線索、或 將計就計。被污名者有各種因應不同情境的差異策略,讓其被表徵化的屬性產?扭 曲變異。 d. 污名認知與應對的互動過程,即是「?認為我們正常?者的標定能?」vs. 「被污名 者的印象重整能?」這兩者拉扯過程。有趣的是,後者甚?有可能勝過或顛覆前者。 ?結: 1. 所謂「我們正常?」的「我們」是誰?「正常」何指? 如果污名的界定其實是要回答這個問題,那麼這個界定過程會不斷進?著。 污名製造?個??個「(異於正常的)他者」,以鞏固「我們正常?」的?我認同。 2. 但是,在這個不斷劃界區辨的過程中, 難道不會有那麼?個特定時空裡,「我們正常?」突然因某種屬性, ?被某個強勢我群重新界定、於是被反轉劃歸為某個「他者」且被污名嗎? 如此反思,就可能重塑?種「 不以污名(異常)他者?形塑(正常)?我」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