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撸
Submit Search
汉武故事
?
0 likes
?
932 views
台湾小吃札记
大学时的小报告
Read less
Read more
1 of 4
Download now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More Related Content
汉武故事
1.
(佚名)《汉武帝故事》简论
東華大學中文系 黃郁棋 提要 《汉武故事》又名《漢武帝故事》 ,本書作者頗有異說,前人有漢?班固、 晉?葛洪、南齊?王儉等說,但皆無確切證據。故事內容主要記載了漢武帝從出 生到死葬茂陵的奇聞軼事,以武帝為求長生不老而求仙問道為主。本文將就魯迅 先生所著之《古小說鉤沉》為文本,並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配合上海古籍出 版社所出版的《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楊義《中國古典小 說史論》交互參考,捕捉《汉武故事》概況,並析其內容與影響。 關鍵詞 《汉武故事》 六朝 雜傳小說 班固 葛洪 王儉 一、作者概況 六朝作者有一弊病-喜愛攀附權威。為使文章受人重視,於是假託史學家之 名發表文章。加上古籍保存不易,許多文章僅存於類書,原文早已亡佚;臆測者 眾,後人考證則愈發困難,《汉武故事》即為一例。欲探究《汉武故事》可能作 者,茲節錄下列二者供參考: 《汉武故事》與《漢武內傳》屬雜史小說的雜傳類,《隋書?經籍志》均不 題撰人,其後因攀援史學權威而託名班固,考據家又因其多言神仙而附會葛洪。 (楊義,1998:104)1 稱班固作者,一曰《漢武帝故事》,今存一卷,記武帝生於猗蘭殿至崩葬茂 陵雜事,且下及成帝時。其中雖多神仙之之言,而頗不信方士,文亦簡雅,當 是文人所為。 《隋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云「世 言班固作」,又云,「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云,《汉武故事》,王儉造也。」 1 楊義,1998,《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人民出版社,北京。
2.
然後人遂徑屬之班氏。(魯迅,1998:18)2 自以上二文可知,
《汉武故事》作者說法有三, 「漢?班固」「晉?葛洪」「南齊? 、 、 王儉」皆為前人之說。 《汉武故事》論及漢武帝出生至死的故事,常與《漢武內傳》相比較。若依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汉武故事》應較《漢武內傳》為早,理由如下: , 其一曰《漢武帝內傳》,亦一卷,亦記孝武初生至崩葬事,而於王母降特詳。 其文雖繁麗而浮淺,且竊取釋家言,又多用《十洲記》及《汉武故事》中語,可 知較二書為後出矣。(魯迅,1998:19) 而王儉是南朝齊人,其出生年代較《漢武內傳》成書時間晚,故應非王儉所作。 但亦應非班固所作,理由如下: 文中有一則: 「長陵徐氏號儀君,善傳朔術,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歲矣, 視之如童女。」 稱年號元延的漢成帝為「今上」 ,自然不是班固口吻。 (楊義,1998: 104) 附會葛洪的說法更無史料佐證,故前人對《汉武故事》的作者說法,皆不可信也。 又今人劉文忠綜合前說,據書中反映的社會現象推斷應為建安前後人,較為可 信;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則認為本書乃創始於西漢後期,截止於漢魏之交 的「多人創作」。在此,將本文定位於六朝時期作品,作者並以「佚名」稱之。 二、版本概況 傳世之《汉武故事》版本頗多,茲錄以下數種以供參考: 前人節本 《隋書?經籍志》唐?魏徵等撰,錄汉武故事二卷,不題撰人,書已散佚。 《初學記》唐?徐堅撰,錄汉武故事短篇數則,不題撰人。 《太平御覽》宋?李昉撰,錄汉武故事數則,不題撰人。 《續談助?卷三》宋?晁載之撰,錄汉武故事一卷,題漢?班固撰。 《說郛?卷五十二》元?陶宗儀撰,錄漢孝武故事一卷,題漢?班固撰。 《古今說海?說纂部?逸事家》明?陸楫撰,錄汉武故事一卷,題漢?班固撰。 《古今逸史?逸記?紀》明?吳琯撰,錄汉武故事一卷,題漢?班固撰。 2 魯迅,1998,《中國小說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3.
後人輯本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二?小說家類二?異聞之屬.汉武故事》 《十萬卷樓叢書》1967,藝文印書館,臺北。 《古小說鉤沉》魯迅撰,1972,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曹光甫等校點,1999,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眾書中,尤以魯迅先生《古小說鉤沉》所輯《汉武故事》
,以《初學記》《藝 、 文類聚》《太平御覽》等多種類書及有關正史詳加校勘,並著校記,比較精備。 、 (曹光甫,1999:165)3 《汉武故事》於《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書已散佚。上述節本依年代先 後排列,可見得最早完整節錄《汉武故事》一卷者應為宋?晁載之所撰《續談助》 , 且題班固為撰人。非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所云:「宋時尚不題撰人,至明乃 並《汉武故事》皆稱班固作,蓋以固名重,因連類依託之。」後人輯本中,又以 魯迅《古小說鉤沉》考證最為完備,學者作史多引用之。 三、內容概述 此書(指《汉武故事》)記載漢武帝從出生到死葬茂陵的傳聞軼事,屬於漢 武帝傳說系統中的一部傳奇小說。其主要內容,是武帝為求長生不老而求仙問 道,同時也寫了「金屋藏嬌」「相如論賦」等雜事。 、 (曹光甫,1999:165) 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的評論不難看出,《汉武故事》這篇雜記小說 與「宗教文化」脫離不了關係。而漢魏時期的書籍並非刻版印刷,在後世傳抄中 可能有他人文字滲入其中,尤其是不入典籍的小說類。且看《中國古典小說史論》 的說法: 應該指出,漢魏時代的書籍並非刻版印刷,在輾轉傳抄中可能有後世的文字 滲入,尤其是不入典籍之類的小說書,那些想自神其教方士不會不利用這種機 會。 《汉武故事》敘在壽宮記錄神君所言,其事也見《史紀?封禪書》 ,但已摻入 「其說鬼神事與浮屠相類」的佛教話頭。 (楊義,1998:105) 《汉武故事》可見殘本僅存一卷,內容多言神仙鬼怪之事,如: 淮南王安好學多才藝,集天下遺書,招方術之士,皆為神仙,能為雲雨。百 3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曹光甫等校點,1999,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4.
姓傳云:「淮南王,得天子,壽無極。」上心惡之,征之。使覘淮南王,云王能 致仙人,又能隱形升行,服氣不食。上聞而喜其事,欲受其道。王不肯傳,云無 其事。上怒,將誅,淮南王知之,出令與群臣,因不知所之。
(魯迅,1972:454) 4 齊人李少翁,年二百歲,色如童子,上甚信之,拜為文成將軍,以客禮之。 於甘泉宮中畫太一諸神像,祭祀之。少翁云:「先致太一,然後升天,升天然後 可至蓬萊。」歲餘而術未驗。會上所幸李夫人死,少翁云能致其神,乃夜張帳, 明燭,令上居他帳中遙見李夫人,不得就視也。(魯迅,1972:454) 諸若此類神仙怪事,可自魯迅《古小說鉤沉》一窺究竟。 四、影響 其行文(指《汉武故事》)簡雅拙質,不事雕琢,然能注意渲染氣氛,人物 對話亦有個性,對後代傳奇小說產生一定影響。(曹光甫,1999:165) 六朝志怪小說是方士小說;唐人傳奇,則是詩人傳奇。渲染氣氛到了唐代, 就成為了「意境」的掌控,眾所周知,唐代是詩風極盛的朝代。現存《汉武故事》 文短僅數千言,難以確切察知對後代影響何在;但作為開啟唐代傳奇,重視渲染 氣氛的志怪範本,倒是不錯的。 五、結語 《汉武故事》除了作為六朝雜傳、志怪小說看待,也可以作為野史看待。儘 管本書極可能在傳抄過程中遭到方士添改內容,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也不失為 研究漢魏時期傳抄風氣以及傳抄習慣的材料。漢武帝追尋長生不老的渴望,以及 書中反映當時社會流傳的神仙鬼怪之事,都是漢魏時期的社會寫照。 由於《汉武故事》並不難解,甚少學者對此書注解。有清人黃庭鑑《第六弦 詩文抄》卷三<重輯汉武故事跋>可供參考。前述「版本概況」部分所提及的後 人輯本甚少,為本文缺點,市面上找得到的輯本絕對不只如此。至於成書時代以 及作者之謎,除非有更進一步考古發掘,否則依目前材料,實難再有進一步推證; 後世學者時常憑一己之念而隨意臆測,無憑無據,例如《汉武故事》作者為葛洪 一說;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4 《古小說鉤沉》魯迅撰,1972,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
Download